
苏三案卷失踪之谜 一一京剧《玉堂春》背后的轶闻
文/张开泽
耳熟能详的京剧《玉堂春》
’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这是京剧经典剧目《玉堂春》中苏三起解的优秀唱段,不仅我们京剧票友、戏迷百唱不厌,许多戏曲圈外的人也耳熟能详,偶尔会学作哼唱几句,足见其流传甚广,经久不衰。不过许多人虽会唱几句,但对《玉堂春》一剧的剧情却知之甚少。
《玉堂春》是京剧的开蒙戏,也是京剧传统戏的流传最广的经典剧目之一。
全剧包括《嫖院》《庙会》《起解》《会审》《探监》《团圆》等折,几乎囊括了京剧旦角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尤以《女起解》《三堂会审》两折精彩备至,声腔艺术成就极高。
其剧情讲的是官家子弟王金龙与北京名妓苏三誓偕白首,后王金龙因金钱花尽被妓院老鸨所逐,潦倒关王庙。苏三得悉,赴庙赠金,鼓励她回乡愤发读书,考取功名。
王金龙被逐出妓院后,鸨儿收受重金将苏三强卖给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沈妻皮氏见丈夫买回苏三顿生怨忌,定计将毒药放入面中将苏三毒死,不料毒面被其夫误食致死,皮反诬告系苏三所为。县官受贿,严刑逼供,将苏三问成死罪,蒙寃打入死牢。
王金龙回南京后愤发攻读,二次赴京赶考,一举金榜题名,被朝廷任命为八府巡按,负责巡视山西。
苏三被解至太原三堂会审,主审官恰为巡按王金龙,遂使冤案平反。后王金龙惜念旧情,弃官与苏三双双远离官场去往民间,喜结良缘。
妓女苏三的悲惨命运和她与王金龙的爱情的离合悲欢,反映了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妇女的不幸遭遇。 剧中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苏三蒙难,幸被昔日相好王公子搭救的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据考证,《玉堂春》剧情中的故事的确是发生在山西洪洞县,剧中角色苏三、王公子王金龙皆有其生活中的原型,监禁苏三 的监狱,就坐落于山西洪洞县城内。
苏三原型的传说
传说明朝年间 ,有一北京名妓名叫苏三,原名郑丽春或周玉洁,后改姓苏。系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她5岁时父母双亡,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 院,因她到妓院前已有两妓,她排行第三,故起名苏三,玉堂春只是 她的花名。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三和上京赶考的原南京礼部尚书的公子官宦子弟王景隆(剧中取名王金龙)相识,两人一见钟情,立下山盟海誓,一个是非王景隆不嫁,一个是非苏三不娶。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考取功名。
王景隆初与苏三结识时,随身带有好几万两银子,经不住老鸨敲诈盘剝,不到一年时间全部花光。老鸨见王景隆已无油水可榨,便将他赶出妓院。景隆走后,苏三从此誓不接客。
王景隆被赶出妓院后,离京返回到南京家中,心里惦记着苏三,发奋读书,二次进京赶考,考中第八名进士,金榜题名。
就在王景隆与苏三别离返家之际,苏三被鸨儿以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身价,卖给山西洪洞马贩子沈洪(京剧《玉堂春》中名为沈燕林)为小妾。
沈洪的大老婆皮氏,既刁又泼,水性杨花,暗中和一个叫赵昂的监生勾搭成奸,见沈洪买回个小老婆,皮氏心生怨忌,和情夫赵昂定下毒计。合谋在给沈洪煮的面条里下毒药,将沈洪毒死。然后恶人先告状,嫁祸于苏三。赵昂又花了一千余两银子,买通洪洞县官王氏, 脏官贪赃枉法,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被迫画押认罪,被判死刑,监于死牢中,真兇皮氏、赵昂却逍遥法外。
正当苏三在洪洞死牢里含寃负屈之际,王景隆在北京风闻苏三被卖到洪洞与人为妾,但未知真情。所以一心想到山西当官,借机寻找苏三。恰逢朝廷任命他为八府巡按,前往山西巡视。
王景隆到任伊始,第一站就先急巡平阳府(今临汾市),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他便化装来到洪洞县,四处密访,掌握了苏三冤獄案情。
王景隆惜念旧情,决意拯救苏三,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至太原重审。为避亲审惹嫌,他委派刘推官代为复审此案。经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皮氏和赵昂被判了死罪,洪洞知县也被撤职查办。苏三有幸,传奇般同王景隆团聚,两人鸳梦重温,在民间广为流传。
苏三和王景隆传奇般的恩怨和爱情故事被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成《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传于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将其故事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剧目广为演出,洪洞县也因此剧而闻名全国。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洪洞县苏三监牢保存完好
苏三故事发生地洪洞县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县,这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是名副其实的文物重点县和旅游资源大县。
该县现存的洪洞明代监狱是中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古监狱。它始建于明朝洪武一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蒙冤落难就囚于这里。这个监狱也因《玉堂剧》一剧的传播和苏三,王金龙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远近闻名,成为旅游者必去打卡的网红之地。
笔者曾去山西旅游,出于好奇,也借道去洪洞县参观了苏三被关押的明代监狱。该监狱墙高狱深,分普通牢房和死囚牢房,两组建筑相连为一体。死囚牢处于后院,“苏三监狱”在今洪洞县政府院内西南,亦即明朝洪洞县衙西南角,内有瓦房与窟洞房,据介绍苏三曾被关押在窟房内。院内有井一眼,人称“苏三井”。
狱中的苏三供堂”即洪洞县衙大堂,为明洪武二年知县杨茂所建。据传,苏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监,三次受审。
由于苏三故事曲折动人,当年的“苏三供堂”、“苏三监狱”由此闻名,被人们精心维修保存下来。1964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王冶秋先生曾在洪洞考察确认,苏三监狱为中国罕见的明代监狱,并题诗曰:“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丈八墙。”十年动乱期间,苏三监狱被拆毁。后来在苏三监狱院外建了陈列室。
据介绍,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苏三的同乡这个情节,就是从苏三的供词里发现的。
事过两年即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工作人员偶然发现该司法科保存的所有案卷均完好无损,唯有苏三一案的案卷神秘失踪。到底是谁取走了苏三案卷?取走案卷的动机又是什么?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调查人员通过调查,思索,分析,凭直觉判断,这一案卷的遗失,与此前忽然出现在山西省社交场中一位王姓先生有关,于是便对此人展开调查,从而留下一段轶事。道出了苏三案卷神秘失踪之谜。五十年前笔者就听一位名叫朱明的资深京剧票友讲述,铭记在心,今特记叙于此。
据说苏三案卷之所以神秘失踪,跟京剧《玉堂春》剧情密切相关。
原来《玉堂春》一剧并非一开始就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这个样子。最初的剧本存在着一些糟粕,如《嫖院》《关王庙》这样的片段便是。虽然老一辈京剧演员余紫云、王瑶卿、梅兰芳均以演出此剧而擅名,然而早些时候他们也只是演出其中片段如《起解》《会审》等。
清末明初,《玉堂春》一剧在各地广为上演,因剧中淫秽低俗之处甚多,故在社会上多少有些不良影响,褒贬不一。
一天,山西省太原府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王姓珠宝商。此人衣冠楚楚,行为举止温文尔雅,引人注目。此人到了太原只是四处闲逛,并无经商动向。每日出入于茶舘、酒楼、赌场,舞厅,广交各界朋友,请吃请喝送礼皆出手大方,打牌行赌总是输多赢少,广结善缘,深得当地人好评。
不久,他便与当地的达官贵人结识,且倍受赏识。这些上层人士得了王先生诸多好处,心中难免有些纳闷,背地里私下议论,王某如此阔绰大方,莫非有何不可告人的动机,有求于我等?他们在交往中对王先生旁敲侧击皆无法找到答案。
一天聚会打牌,他们中有一位在省里为官有一定实权者,终于忍不住问道:‘’我看王先生为人厚道仗义,你施恩于我等却不图回报,如王先生有事需得着我们,一定鼎力相助。‘’王先生听了此话,莞尔一笑,淡然地说,‘’其实我别无它求,只是目前珠宝生意难做,我终日闲耍,无所事事,如各位方便,不妨给我谋一差事混混日子。一听此言,大家便满口应承。
没几天 ,几位朋友便带来一个好消息,称洪洞县原县大老爷因患重疾主动请辞,县长官位暂缺,凭王兄才华足已胜任,如不嫌弃,愿意屈就,就去洪洞县就职,我等定竭力举荐。
这位王先生听后喜形于色,毫无推辞之意。连连称谢,说:本人才疏学浅,不知能否胜任,各位既如此盛情举荐,在下深感荣幸,不妨一试。
有道是:‘’朝内有人好做官。‘’没过几日,王先生便获得委任书,辞别众友,走马上任,去洪洞县就职去了。
县衙里众位官吏见来了新主子,纷纷前往拜见,暗中观察这位县大老爷如何点燃上任后的三把火。谁料想一月过去未见他有何动静,公务只是简单应付,草草处理。一有时间便往档案室里钻,在室内找出陈古八十年的历史案卷仔细翻阅 ,接连三月皆是如此。
上任三月后的某一天,县衙里的人接连几日均未见县大老爷踪影,衙里衙外四处巡找竞杳无音信。只好报告上司,上面派专人前往调查。
根据县衙众人提供线索,终发现档案室苏三案卷不翼而飞。通过王先生在山西社交中的种种表现和他到任洪洞县后不理政事,天天泡档案室翻阅案卷的异常迹象分析,认定窃走案卷定是王姓县长所为。
至于王县长为何单单窃走此案卷?有人分析认为,王某人定是王景隆后人,因为《玉堂春》一剧中主角苏三乃一名妓女,出生微贱,且剧情中有诸多淫秽之处,自觉有辱王家名声。为消除此剧真实背景,断其故事来源,故刻意来山西,费尽心机打入洪洞县窃走案卷,以让世人相信苏三和王景隆的故事纯属杜撰,并非真有其事,与他们王家无关,藉此维护王家名誉。
这段轶事曾在一些人中流传,各种猜测众说纷纭,真假难辨。但仔细想来王某人若真是王景隆、苏三后人,有此想法和行动也通情理,何况那时的《玉堂春》确有不少淫秽不雅情节,王某人作为后人老见别人议论,调侃,心里总不是滋味。
所幸京剧《玉堂春》于1924年,近代戏剧家陈墨香根据她觅得的此剧全本,将其中的淫秽、累赘之处删削淘汰,改编为一场头尾完整的本戏,后经历代戏剧家、艺术家逐步改编,丰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成为一出健康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典爱情剧,广为流传,让戏迷们百看不厌。
时过境迁,曾经流传的这段轶事已被大多数人淡忘,但仍有一些资深戏迷偶尔提及,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讲者任其演绎,听者故姑妄听之,宁信其真有此事,不信其无。
人们对剧中王金龙惜念旧情,不嫌苏三出身微贱,不惜放弃高官与苏三喜结良缘赞赏不已。对现实生活中王某人为维护自家名声而窃走苏三案卷表示理解,无人再为其真伪而争论。
笔者以为,此轶闻虽亦真亦假,但多少有些传播价值,特回顾记叙于此,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