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磅礴写中华
—记当代书法家李树琪先生
作者:张泽文
原创 美丽新宁乡

为邓小平同志九十诞辰写"寿"字的当代书法家李树琪先生,已是八十九岁高龄的老人了。耄耋之年的李树琪先生仍活跃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分会和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部,为弘扬祖国悠久的书画文化辛勤地奉献着。
近些年来,李树琪先生经常往返于北京和高阳之间,探亲访友,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墨宝,因为他对故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故乡也为他成为书法名家而自豪,并为他有幸为邓小平九十寿辰书写"寿"字而骄傲。

楷 书
李树琪,字博渊。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国家一级书画师。1931年,李树琪生于高阳县李氏望族名门。其九世祖李国谱为明朝天启间丞相,十世祖李蔚为清朝顺治宰辅,其祖辈李鸿藻是清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元老,同治皇帝之师、内阁大学士、军机首辅。其族伯李石曾是国民党元老之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奠基人和组织者。1917年,李石曾在高阳县布里村建起了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曾来布里任教。李石曾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开拓了道路。李树琪在这个博学多才的家教中长大。
七岁时,即在渊深家学的氛围中学习书法。十二岁,在父母的诱导下,拜高阳著名书法家尹乾三为师,他遍临以楷书为主的唐楷名家及魏晋之后的30多种名帖,兼习隶书。那时日本侵华战乱频繁,家道败落。李树琪无钱买纸,就到木匠棚挑拣刨花,水湿压平以后在上面练字。他在深秋拣一些大叶杨树的金黄叶子,回家后一打一打的叠起来压平写上唐诗、宋词,送给同窗好友,以书鉴作留念。连大青砖、沙土盘也成为他练习书法的“纸”。一年一年,他锲而不舍,精心攻书。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定信心,一往无前。十四岁时,他已初露锋芒,誉满一方了。那种勤学苦练、矢志不移的钻研精神,在故乡人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1952年,21岁的李树琪为支援西北建设由北京到古都西安。西安这座历史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中外的碑林,闪烁着古代书法家的光辉。《多宝塔》《麻姑碑》《玄秘塔》《九成宫》等都绽放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父子的书风豪情,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壮美风采。李树琪潜思默想,汲取诸名家字体的精髓,逐渐形成自家独特风格。他不摹拟古人,力主书法自然,新鲜活泼,清俊飘逸。他的书法婉约俊秀,隽永纯真,真个是“百年楷书添一格”。点画凝重遒劲,如高山坠石,钩似祥鸟回首,撇捺如金刀铁刃,沉重而锋利,悬针垂露,气韵贯通,形神兼备。横划起收,提按顿挫,朴厚之中有雄秀之气。转折处外圆内方,颇有魏隶之风。结字匀称疏朗,上则苍穹覆罩,下则大地载物,左右捭阖粘对,若即若离,妙趣横生。全幅各字,像一个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唱大江东去。
日本书法家板岛先生夸赞“楷书百年第一家”,香港《收藏天地》评价:“集二王钟繇之势,融颜柳之髓,取魏隶之精华,采鲜于之垂法,搜诸家之所长,创自家一格。”他的代表作《唐杜牧阿房宫赋楷书贴》《诸葛亮前出师表》字帖出版发行后,博得书法界好评,受到国内外文化界人士关注,说明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他的书法作品流传中外,在苏州寒山寺普明宝塔等诸多名山古刹留下了他的许多墨宝。全国人大常委会,人民大会堂、世妇会组委、毛主席纪念堂等处也收有他的书法作品。如今,李树琪的书法已流传到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冀中大地人才秀,浑然天成是大家。李树琪这位书法大家的事迹被《新华社》《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和日本《朝日新闻》等海内外80余家新闻媒体所报道。
李树琪更爱自己的故乡,当你走进高阳宾馆和高阳纺织博物馆时,映入眼帘的“高阳宾馆"和“高阳纺织博物馆"门匾上的楷书,大气磅礴,美不胜收。从这里你会看到高阳这个名闻全国的纺织之乡在腾飞;当你走进“三利中学”时,看到他的字迹,你会想到他对故乡孩子们谆谆教诲时的音容笑貌。
他热爱故乡,憧憬着故乡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他留下的墨宝,是他捧给故乡的一首首小诗,唱给故乡的一曲曲牧歌。

勾 白
“一笔勾白走龙蛇,点横撇捺几弯折。屏气挥洒如流水,颜柳风骨尽收得。”这是北京大学一位教授赞颂李树琪一笔勾白艺术的诗。一笔勾白,即用线条一笔勾勒内含空白字体的书法艺术。据史记载,“勾白”书法艺术是我国东汉时期蔡文姬之父蔡邕所创,至今已有1700多年。李树琪在书写楷书时,早已把汉字的笔画、间架结构烂熟于心。为弘扬祖国文化,再现和发展“勾白”书法艺术,他苦心揣摩,如醉如痴,在三十年的砚田苦耕中,笔走蛇龙,终成名家。东汉蔡邕是多笔勾,他却一笔勾出古朴雄放格调清新的文字。一笔勾白书天下,气势如虹第一家。
1990年1月21日,是大年初四。正当全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贺新春佳节之际,李树琪为国家改革开放,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而欢欣鼓舞,激情满怀。恰这天大雪刚霁,他和家人到西安纺织城公园赏雪。他对“纺织”二字特别感兴趣,顿时想起家乡“唧唧复唧唧,家家当户织”,成为纺织强县的盛景,不禁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抬头看,大地银装素裹,琼枝玉宇。那白雪平展如砥,宛如一张巨幅白纸,舒展在他的面前。此时大儿子对他说:“爸爸,你平时爱写勾白字,何不在雪地上写几个大字?”这一提议,顿时触发了李树琪的兴致。他摩拳擦掌,豪情激荡,立即用手中防滑的拐杖来写。但拐杖太细了,他在顶端绑上一条围巾,即时手握拐杖,如景阳岗上武松打虎一样,在200平方米的大地笔走蛇龙,龙腾虎跃。在大家围观中,他一口气写下一个80平方米的楷体“寿”字。

李树琪的壮举激起在场群众的唱彩声浪,他兴致不减,又来到国棉四厂足球场,找了个苕帚绑在拐杖上当作笔,一鼓作气又在雪地上勾下了“国泰民安”四个字,每个字足有40多平方米。字迹气势雄浑,潇洒飘逸。家人见状拍下了这动人的镜头。新华社很快编发了这一消息和照片,接着被数家报纸刊用、香港有六七家报刊转载。
李树琪不只是书法家,而且是有高深修养的文化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主张书法艺术为社会服务,把勾白绝技应用于为人民服务。1993 年,他为铁道部的“铁龙飞奔”活动在北京东站写下了有200平方米大的白“龙”字。在场的铁路部门领导和文艺界知名人士亲眼看到,李树琪神采焕发,运足气力,双手运笔,急速勾抹,上下翻飞,左右兼顾,一气呵成。当铁道部科技馆拍摄电视片“铁龙飞奔”时,特意将拍摄的李树琪一笔勾白写巨“龙”的全过程编入片中。1995年3月25日,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对树琪先生做了专门采访。其挥毫写就一笔空心“龙”字面积达200余平方米,堪称空前。他还为铁道部写了“铁龙飞奔”“畅通无阻”“后顾无忧”的条幅,书写了“四海五湖无远不到,九州万里有线可通”的巨幅长联,以苍劲的精彩运笔,抒发了李树琪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贺 寿
1993年7月10日李树琪得到了为邓小平同志九十寿辰写“寿”字的机会,他感到万分荣幸。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离不开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日夜操劳,我为他写‘寿’字是我一生中的幸事,我一定把这个‘寿’字写好。”他跑到北京荣宝斋,特地选购了精制的洒金红宣纸,将自己近60年的书法功夫和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热爱、祝福凝聚笔端,全神贯注,笔走蛇龙,一个活脱脱的勾白“寿”字,一气呵成。
完成后,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兴奋极了。“寿”字写完后,他填好“敬祝邓小平先生健康长寿”的上款,转给了邓小平。小平同志非常高兴,连声夸好。当即在客厅醒目之处,悬挂起来。小平同志每当接待客人时,都喜欢在这个大红“寿”字下合影留念。凡是见过这个“寿”字的人无不对这幅作品交口称赞。在邓小平同志92岁寿辰时,李树琪又为小平同志写了一幅寿联:“瑶池瑞草三千岁,海屋筹添九九春。”小平同志的大女儿画家邓琳女士非常满意,特意到北京饭店宴请李树琪。为表达谢意,邓小平办公室的同志买了4刀精制宣纸,派专车送到李树琪家中。

2000年3月9日,泰国总理素帕访华,闻知李树琪先生的一笔勾白颇有造诣,向李先生求一“龙”字,李老慨然应允,奋力挥毫一笔勾出一个端庄秀丽的“龙”字。素帕总理如获至宝,满意而归。
龙、鹤、虎是古老东方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字,在李树琪先生的笔下不知写了多少次,然而每次都是饱含激情,字发心声。那流畅优美的气势,无不打动人们的心扉,真可谓“苍劲遒朴堪隽雅,大气磅礴写中华。"李树琪是饮誉海内外著名的书法家,但他非常谦虚。他说:“百年楷书第一家的说法有点儿过。其实,我的书法并没有完全定型,还要发展。”他这种虚怀若谷、不断进取的精神鼓舞着故乡人民。

作者简介
张泽文,1947年生于高阳东绪口村。高级政工师、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北京楹联学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理事、高阳作协名誉主席、高阳诗词协会名誉会长。在《纺织之乡.高阳》《戏曲之乡.高阳》《留法勤工俭学发祥地.高阳》大型历史文化丛书中,担任常务副主编,参与编写《战斗在潴龙河畔》《中国民间故事.高阳卷》《怎样当好新时期的县委宣传部长》《风流正当年》等书,在高阳纺织博物馆筹建中担任总撰稿人。曾在武汉《特别关注》《燕赵都市报》《保定广播电视报》等征文中获二等奖,在河北易县向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三等奖。散文、诗词作品散见于河北省的《老人世界》和保定市作家协会主办的《荷花淀》等。曾任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副部长兼文化局长、广播电视局长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