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飘香
作者:张晓辉

风停雨歇,云开日出。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潇湘女子民兵排二十多位女教师担当美丽新宁乡文明志愿者,前往沩山采摘茶叶。
连日的春雨洗净天空,白云在澄静的蔚蓝中悠然地散步。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公路两旁的桦树舒展枝叶,绽放着嫩绿的笑脸,大巴车在悦耳的歌声中欢快地前进。
“沩山!”婷的呼叫声,把我们清晨一个小时车程的迷糊惊醒,整个车厢又沸腾起来。抬头望去,左边窗外的山顶,两个遒劲雄浑的大字“沩山”镶嵌山间,凌空而出。打开车窗,山野之风送来凉爽的茶叶清新气息,两边尽是满坡的茶树,一行行,一层层。蔟蔟新英沾露光,嫩芽更知春味长。
大山深处的茶树比城市的草木更多一些享受晨露甘霖的滋润。沩山毛尖茶树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制作后的茶叶,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碧绿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水色清彻鲜亮,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沩山毛尖,在唐代就已著称于世,历史上一直是贡茶。2016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沩山毛尖”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917年青年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幕名拜访密印寺,与住持太虚深谈两天三晚,感悟到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1956年,毛主席品尝沩山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沩山乡致谢,并亲自题嘱时任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应该好好保护起来。”

怀着一份虔诚,追寻伟人足迹,我们先登密印寺,瞻千手观音。沿着619梯大理石拾级而上,金光圣佛就在眼前。
大沩十万丈,上与浮云齐。站立山顶眺望,俯瞰西部沩山,自然风光秀丽,高楼鳞次栉比。沩山乡以“旅游兴乡、茶业立乡、科技富乡”的总体发展思路,实现了乡域面貌的极大改观。沩山大道全面建设,旅游集镇蔚然成型;沩山毛尖成为著名品牌,全乡茶叶面积达8000亩,茶叶年产值过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近万元,勤劳的沩山人民正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虽依恋美景,但不作过多停留,我们驱车直奔沩山茶叶湘茗茶业基地,戴上头巾,系好围裙,手挎提篮,迈进茶园,无比欣喜地体验采茶的快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特邀嘉宾贺爷不忘同行任务,穿梭在茶垄间,用相机留下美好瞬间,记录潇湘女子民兵劳动的身影。很多老师虽然是第一次采茶,听了基地茶艺员的指导,灵巧的双手捏扯着两叶一芯的鲜嫩叶芽,飞快地舞动在翠绿丛中,俨然地道的采茶小阿妹。笑谈满园飘,衣襟带茶香。
不知不觉间,已到晌午时分,导游催促到湘茗酒店吃中餐。日高人渴漫思茶,我们恨不得立马制作出自己采摘的茶叶,怡然自得品味香茗。
吃罢中餐,一群伙伴去加工茶叶,我和另两个老师到附近高二学生献平家买茶叶。清明节前,我和小张老师家访,已在他家买过几斤清明茶。远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我是嗜茶如甘饴之人,每年的沩山清明茶兀自为最爱。勤劳能干的献平母亲每年都能做一、二十斤好茶,还特意留着自家的开园茶给我。献平奶奶、妈妈都在等着我们,70多岁的阿婆精神䦆烁,快言快语,反复念叨着老师们对孩子的关心和栽培,感恩国家的大好政策、党的关怀,每月都能领到政府发放的养老钱,每年还能采茶叶挣到几千元。献平的姐姐大学毕业,在沩山乡政府从事社会事务工作,热忱投身家乡建设。献平在校表现非常优秀,担任团支部副书记,勇夺2019年宁乡市中职生演讲比赛特等奖、文明风采展演特等奖。大学生孙女、优秀的孙子很让阿婆骄傲!“黄土不亏勤劳人”,献平家和许许多多沩山人一样,几年前建起了规格、造型统一的楼房,开办休闲避暑的民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钟灵毓秀的大山给了沩山人坚毅的品质;甘醇馥郁的山珍茶叶带给勤劳人们无限的财富。
下午3时我们还要赶往黄材炭河里欣赏演出,带着畅饮沩山毛尖的微醉,提上几十桶沩山豆腐,拎着香气四溢的茶叶,满心欢喜启程,一路清香相伴。
作者简介
张晓辉,宁乡市潇湘职业中专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长沙市优秀共产党员,气质优雅,蕙质兰心,文思泉涌,魅力倾城。常有佳作发表于各大媒体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