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辘轳情文/范天云
当东方出现鱼肚白的时候,银魁家的大红公鸡就会率先“喔、喔、喔”的叫了起来,紧接着,左邻右舍的公鸡此起彼伏般唱起了高亢嘹亮的晨曲。躺在被窝里的银魁懒洋洋地翻了个身,媳妇巧枝催促银魁赶快起来担水。村东边的兰锁,挑了两个空桶,急匆匆向村西边的吃水井走去。空桶不时发出丁零当啷的响声,它似乎向人们传递着早晨清馨的空气。这时候,村子里的公鸡,完成了它们鸣叫的使命,等待着主人施舍精细的吃食......

村西的一眼老井,还有那嘎吱嘎吱的辘轳声,伴随着苦难的岁月和清澈的风雨,播撒着乡村浪漫的情爱故事。大圆石圈盖砌的老井,井沿边镶嵌着磨损的斑驳痕迹。高低不平的小路上,走着三三两两的担水人。一担担清澈透明的深井水,晃晃悠悠的水滴连接着一道道土坯墙。低矮的房屋,演绎着庄稼汉春夏秋冬生儿育女的交响曲。

井台上,健壮潇洒的兰锁正在摇着辘轳把,将一斗水倒进桶里。村西的俊俏姑娘秀云,担着一担空水桶笑嘻嘻走到井台边。她将扁担放到地上,把水桶放到井沿上。这时候,兰锁刚好绞满自己的水桶。端详着俊俏美丽的秀云姑娘,喜眉笑脸地对秀云说:“你就不会说一声,我给你家送水去。顺便去眊一眊你,省的你一个大姑娘,抛头露面来担水。”秀云豁闪着灵巧的双眼道:“父亲腿脚不灵便,家里喂猪做饭,一天三担水。你哪能每天给我们家送。你不怕人们说闲话,我还不愿意听那些坏小子嚼舌哽。”说话间,兰锁已将秀云的水桶装满水。秀云担起两只水桶象风摆柳一样,扁担颤悠悠地往回走。潇洒健壮的兰锁瞭望着秀云,走进她们的院子,才担起水桶,稳稳当当向村东自己家走去。

在路上,勤快的兰锁同懒惰的福奎打招呼。这时候,村里担水的人们,陆陆续续奔向井台。当兰锁挑第二担水的时候,井台上聚集着村里的青壮年。爱开玩笑的银魁对兰锁说:“秀云刚挑了一担水,看到人多不好意思出来。你赶快再挑一担水,送到她们家里去,说不定未来的丈母娘,还给你吃炒鸡蛋烙油饼。”喜爱唱歌的俊喜,一边等人们摇辘轳把,一边哼起了漫瀚调:“东井上吃水西井上担,就因为眊妹妹绕了个大巴弯。”兰锁让俊喜唱的不好意思,抬头一望,只见秀云轻飘飘担着空桶向井台走来。

早晨,井沿旁是人们聚集的场所,等待挑水的人逐渐增多。人们放下自家的水桶,拄着扁担叨啦家长里短。村子里新近发生的大事小情,大到张三要张罗着给儿子娶媳妇,小到刘二家老母猪下猪崽。还有青年人要相看媳妇,谁家的姑娘要寻女婿。随着挑水人的来回穿梭,一顿饭的工夫就会传遍村中每家各户。

挑水的大都是村里的青壮年,听见脚步的走路响,就知道是谁来啦。谁家要有急事,谁先摇辘轳把。家里的男人不在家,女人小孩来挑水,大家怕摇辘轳有危险。正在摇辘轳的青年人,放下自家的水桶,先给妇女小孩倒满水。有的年轻人干脆拿起扁担,给她们家挑回去。这些虽说是举手之劳,在乡村平民百姓心里面却荡起互相关爱的涟漪,让缺少苦力的老弱病残心存感激。

在冰天雪地里挑水并非易事。漫天的风雪,刺骨的冷风,将不大的井口冻得越来越小。石槽边饮马溅出的水,涮桶倒掉不干净的水,还有老牛喝完剩下的水,都冻在石槽两旁,天长日久,就会积攒形成一个圆锥型的大冰堆。井沿上淋洒的水,冻在石头井盖圈上非常光滑。担水的青壮年,穿着十八层家做棉鞋,虽说耐滑,也得小心谨慎。井口只能容得下旧轮胎做成的胶皮水斗子,后生们戴着皮手套或大棉手套,笨手笨脚摇着辘轳把,担一担水准得十来分钟。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闺女媳妇不敢上井台挑水。有些胆大的姑娘,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地摇辘轳,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在井沿上。如果掉到石槽冰块上,准会碰得头破血流。

秀云与兰锁,在秋收拔割地的时候,两个人紧挨着寸步不离。父母看到既然她们情投意合,农村虽说穷困。只要她们齐心合力,同样能过上好光景。不乐意的父母也就顺水推舟,只好同意了她们的婚事。秀云家冬天挑水的重担这就落在兰锁身上,兰锁不负众望,每天清晨,率先给秀云家挑满一缸水,再往自己家挑。
村西的这口老井,石头雕刻的圆形井盖,足有五寸厚,井口内径七十公分,井盖直径一米二。井口用木头架起粗壮的三角形支架,固定绞水的辘轳。井台下面,用石头澄稳一个长三米 宽六十公分的大石槽,生产队用来给牛马羊饮水。

临近中午,干了一上午活的牛马,陆续被吆喝着来到水井的石槽旁。只见使役的庄稼汉,放松了马儿的缰绳。得到特赦的枣溜马就地打了几个滚后,急匆匆奔到石槽边喝起水来。耕地的庄稼汉,摇着辘轳一斗接一斗,往石槽里倒水,马乏困极了,吱吱地喝着清凌凌的井水。老牛却不管不顾,卸了套的耕牛,直接奔到石槽边咕咕地喝个没完没了。就数绵羊乖顺听话,羊倌摇着辘轳把,不紧不慢地往石槽里倒水,绵羊围了一大圈在细嚼慢咽。

盛夏炎热的时候,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们,要在石槽里洗头。一桶桶井拔冷水绞上来,清澈透明,凉桑冰极。倒在头顶上,能凉快到脚心。还有些姑娘媳妇,在五六月份,拿上擦洗的被褥,到井台的石槽边揉洗。为的是省去家里的水,又能在一块说说笑笑。桂兰时不时和秀云开玩笑,你什么时候穿嫁衣,我们好去当伴娘。姑娘们洗着秀美的头发,说着藏在心中的悄悄话.....

辘轳井,它是时代的产物。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现在农村已经不再使用辘轳井绞水了。辘轳井脱离了人们的视野,离我们渐行远去。但辘轳井的传统绞水作用,为我们一代代后山人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这一茬人,和辘轳井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它养育了我们,更造就了塞外山村的生存和发展。辘轳井,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辘轳井,永远在我的记忆深处吟唱。

忘不了故乡的老井,忘不了轱辘辘吱扭扭的辘轳声,沉甸甸铁钩上挂了个柳条篼,圆滚木辘轳上系着一根旧井绳。柳条篼装满了酸甜和苦辣,旧井绳提绞着风霜雨雪,伊依儿吆呀,咯吱吱地扁担响,一年年担着故乡的岁月走。弯弯曲曲的一条石板道啊,一节节通向那霞光映照清馨的黎明路。

忘不了故乡的老井,忘不了轱辘辘吱扭扭的辘轳声,石井台留下了父辈的赤脚窝,老井水它是多少生灵的命根子。赤脚窝积存着血汗和泪水,儿女情饱含着苦涩的人生,伊依儿吆呀,咯吱吱地扁担响,一页页写满故乡的风雨情。弯弯曲曲的一条石板道,一节节通向那霞光映照清馨的黎明路。
主播简介:馨园小主,天津市人,研究生学历,教育工作者。业余爱好诵读,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多家平台签约主播。
作者简介:范天云,内蒙古察右中旗人。生于一九五三年,在人民公社和旗公安局工作三十多年。编著《百案惊奇》《百官明鉴》《百状奇闻》三部,著有长篇小说《后山儿女》一部,农村红楼梦《土默川》正在编撰修改。在《漠北劲草》、《察右中旗人和事》`《科布尔文艺》、《华北官网》`《呼市头条》等网络平台发表文章、诗歌`小说。

https://mp.weixin.qq.com/s/NVF5C8goFP5RdN15FNDhX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