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塑料王国
文/欢颜-夕颜 鲍尔舟
南滨路钟楼广场千佛寺对面,有几栋高大的现代楼房,从楼房下的斜坡蜿蜒穿梭而过,拐进一条幽静的小路。有一处被时光遗忘的王国至今还静静地停留在山的半腰,无声无息。这伫立的王国就是重庆塑料五厂。破败的厂门上枯藤缠绕,“重庆塑料五厂”六个大字依然清楚可见,但颜色陈旧灰暗,蒙尘多年,厂名下方的两扇门铁锈斑斑,毫无光泽,这个曾经辉煌鼎盛的重庆塑料五厂就这样慢慢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
走在这条仅有几百米长的小路上,触目可见的景像一下子会带你回到那个已离我们远去的年代。斑驳的围墙,墙内堆满了断垣瓦砾,四处杂草丛生;破旧不堪的厂房、厂区早已经荒废;满目疮痍的家属楼;生意清淡的小卖部,只有几个老居民在此闲谈,过往的人寥寥无几;楼房前高空中似蛛网密密匝匝的电线......
这一片的荒芜和颓败,埋藏了重庆塑料五厂多少令人羡慕的过往。年复一年,爬山虎绿了又黄,在破旧的围墙上随风摇晃,枯荣交替间记忆着那些逝去的时光。
说重庆塑料五厂,可能很多人已不记得。但如今六十岁左右的重庆大妈,要说没有穿过“翠竹牌”水晶凉鞋的还真没有几个。
该厂的老职工,年近古稀的夏先生曾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过一篇讲述重庆塑料五厂发展演变历程的短文,对重庆塑料五厂的前世今生有较详尽的记述。文章在网络上传播,吸引了不少追寻故城的游人挂着相机前去打探。
重庆塑料五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最初起名叫“重庆新光塑料厂”,是由一些个体手工业者组合而成的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重庆二轻局下的重庆塑料工业公司。建厂初期,主要生产一些纽扣,酚醛类的小产品。后因为转产开发塑料凉鞋一炮走红,工厂在重庆乃至全国同行业中享誉盛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要想进入重庆塑料五厂工作,没有人际关系一般是不可能的事情。其生产的“翠竹”牌水晶凉鞋供不应求,重庆塑料五厂成为南岸区的纳税大户,四川省重点企业。最鼎盛时期,谁手里拥有一张水晶凉鞋的内部提货票那就是身份的象征。研发水晶凉鞋的设计师刘德瑛女士,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八十年代中后期,重庆塑料五厂的水晶凉鞋进京参加全国轻工业产品展览会,适逢国务院总理视察会馆。当总理漫步到重庆塑料五厂展台前,被那晶莹剔透的水晶凉鞋深深地吸引了,不禁驻足,拿起一双水晶凉鞋来仔细欣赏,还连声夸耀:好!好!第二天,京城各大报纸都在传颂着总理的赞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旧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发展和需求。因为种种原因,重庆塑料五厂也和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一样,逐步由兴旺走向衰败,终没有逃过破产清算。

重庆塑料五厂由兴建到发展,从鼎盛到破产,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如今屹立在这里废弃的厂房、破旧的家属楼都是最忠实的见证者。重庆塑料五厂已成过往,但曾经的辉煌还是值得骄傲。时至今日,在朝天门批发市场,“翠竹牌”塑料凉鞋霸名还在,打着“翠竹牌”的,那就还是要多卖几毛钱!
年华如水,光阴似箭,一条繁华的南滨路逐渐兴起,掩盖了多少诸如重庆塑料五厂一般有趣斐然的历史往事,英国协会医院、法国水师兵营、慈云古寺、米市街,还有很多很多尘封的过往。如今,重庆塑料五厂这片土地也成了开发商囊中之物,不知未来的什么时候,这里曾经存留的辉煌美好的故事也将如那些乱石残垣一样,被一幢幢高楼掩埋。
看不尽的南滨好风光,道不完的旧城老时光。真希望,这些老街老巷老建筑能得以保护延续,让人们记忆深处的老故事如陈酒般散发出醉人的香味,吸引更多的人到南滨路走一走,看看美景,尝尝美食,听听南滨路上的新文化老故事。让我们在追逐新时代的同时,不忘历史的印记和曾经的辉煌,为南滨路增添更靓丽的色彩,更迷人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