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尼山之行
作者/ 范天云
七月十四日,我们四十多位老年朋友,随《华亚众盟》的工作人员,游览了地处内蒙古武川县境内段家窑莫尼山非遗小镇。莫尼山非遗小镇,属于三A级旅游景区。
上午七时许,我们乘坐面包车,从呼和浩特市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跋涉颠簸,来到了莫尼山非遗小镇。只见高大耸立的石碑宽阔醒目,“莫尼山非遗小镇”七个红色大字苍劲有力。这里距呼和浩特市北S104省道东侧七点八公里处的段家窑村,大青山脚下的呼武公路阴山山脉间,有一座文化底蕴深厚景色宜人的地方,它就是莫尼山非遗小镇。
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有山清水秀的宁静;这里有让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这里有底蕴深厚的非遗文化。来到这里观光旅游,不仅能满足眼睛的猎奇,还能够收获美好事物的需求,更能充实你的思想和灵魂。来到这里,可以欣赏碧水蓝天的优美风景,更能领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走进小镇,便能看到两边的绿树成荫。远处悬空的小木桥,近处斑驳的茅草亭。上面挂满了丰收成熟金灿灿的玉米,到处彰显着劳动人民勤劳肯干的身影。石头垒砌的陡立山泉水潺潺流淌,由石头堆砌成粗壮的惊险顶桩,承受着风雨飘摇的小木屋。进入景区随处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不时伴随着山间清脆悦耳的各种鸟鸣。登高眺望可见阴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每一处美景都美不胜收。蒙古靴、炕围画、清水河布艺、清水河瓷艺、新城蛋雕、蒙古族皮艺、青城糖画制作技艺、青城刻瓷、青城剪纸...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为了给传承人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游客的参观体验质量,莫尼山非遗小镇“非遗活态传习基地”由内而外、犄角旮旯都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氛围,打造成解放初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个大杂院里住着几户人家,院内草木茂盛,硕果累累。
大大小小的陶土罐不知存放了多久,里面好像存放着什么好吃的;二八自行车明光铮亮,老式摩托车新颖别致,一律停在家门口;阳光透过漂亮鲜红的窗花,照射进屋里暖洋洋;缝纫机、收音机、煤油灯、老物件新家具一个不少;炕桌上的竹编笸箩里放着小剪刀、五色针线和缝纫的针头线脑等细小零碎;你家主人在屋内巧手剪纸,他家老伴在精心做面塑,隔壁的刘大娘鞋垫刚纳了一半,东屋还住进一户音乐世家,隔三差五就要吹拉弹唱,他家最是热闹非凡了! 
知青大队还原再现了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毛主席语录上的谆谆教诲仍然记忆犹新;二八大自行车是当时很不错的交通工具;老照相馆记载了青年一代优雅的风采;那个年代的生活用品虽然陈旧,但对六七十岁的人来说,都能浮现激情燃烧的年代涌现刻骨铭心的记忆;墙上的标语,展现了六七十年代青春的岁月;每一件逝去的物品,都能勾起老人们对于那段岁月的回忆与感慨,年轻人也能看到那段峥嵘岁月的艰辛与人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热情。五十五型拖拉机与木板车,仍然停放在院内...... 
来到赛罕剪纸区,只见琳琅满目的剪纸内容丰富多彩。手工剪纸,一张普通的彩色纸张,一把小巧明亮的剪刀,就能创造出千变万化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剪纸艺术品,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剪纸的技艺多钟多样,大致有生活装饰类,喜庆祝福类等,题材有现实生活类、历史人物类、民间传说类、祝愿祈福类等。灵巧的双手,缜密的构思,几分钟的时间,一幅精美的剪纸艺术品,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你面前!
托克托面塑:俗称捏面人,用面粉为主料,用巧手和简单的工具,制作出各种造型的面制品,然后上笼蒸熟,常用来祈福送人和人生仪礼。屋子里琳琅满目的面塑展品,龙凤呈祥,十二生肖,老鼠娶亲,花团锦簇,色彩纷呈,这些用面团做出的艺术品,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引逗游人驻足观赏,拍照录像,有的还购置一些精美的面塑留作纪念。
还有各种精美的布艺作品,整齐划一摆放在展厅。小老虎满身灵气,老虎鞋威风凛凛。这些颜色绚丽的工艺品,是现代都市里慢慢消失的手工艺术。蒙古保健耳枕(也称孝庄枕),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古老民间工艺,是蒙古族妇女智慧的结晶,纯手工制作而成。其手工工艺复杂,设计精巧。
除了欣赏景色以外,还有娱乐的地方,跷跷板,平衡吊桥,秋千等,可以带着孩子一同体验悠闲快乐的时光,一起度过精美绝伦的蓝天白云和沟壑纵横。
来到莫尼山非遗小镇二十余亩大的自然动物园,这里是动物们的自然乐园。有呆萌的鸵鸟、高傲的孔雀、悠闲的梅花鹿、闲逛的鸭子,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感受领略远离城市喧嚣的舒适与惬意。
来到莫尼山风景区,我们共同感受到蒙古族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蒙古族马鞍具有装饰美化的传统,常都用白银雕镂出花纹,蒙古族马鞍的基本形制,可分为方脑鞍和尖脑鞍,草原上的匠人能制造出十分合体的马鞍,不但主人骑着舒适,连马也会感到舒服。蒙古族马头琴在乐器家族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也是牧民家中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悠扬的马头琴声,高亢的蒙古长调,表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走进总面积达二千平方米的非遗艺术博物馆,你能欣赏到罕见的收藏文物五百余件(套)。这些非常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文物,馆内陈列的蒙古族传统服饰、生产生活用具、民间乐器、工艺品、皮艺作品等,生动展现了内蒙古游牧文化及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楼体验区,可以见证手工艺人将一张牛皮精雕细琢成一件艺术品的过程。大家还可以在文创产品区选择喜欢的皮雕钱包、手提包、鼠标垫、皮雕画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展暨活态非遗传习体验互动区的设立让游客在现场不仅可以看到精美的展品,还可以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距离互动,深入了解制作工艺和文化精髓。在莫尼山风景旅游区,我们有幸观赏中国国家画院和中国国检艺术品防伪鉴定内蒙古中心。这里是全国第七家“中国国检”,不仅可以提供防伪鉴定,还收藏了大量的名家字画。
蒙古族皮雕皮画:这是蒙古族皮艺以其多元的文化特征和自成体系的艺术风格,延续着千百年来蒙古族古老的文化血脉。在保持皮质原有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刻刀皮雕、压痕、着色、烙烫、镶嵌、镀金银、立体皮塑、装裱等工艺的制作,个个都是匠人心血,件件都具艺术价值!作品画面精美,色泽鲜明,草原生活气息浓厚,时代背景鲜明。空气氧化后年代越久越纯朴自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非遗文化连接历史与未来,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人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擦亮文化瑰宝,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一件件非遗产品,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置身非遗博物馆内,信步品鉴,每一步都踏着深厚的历史足迹,每一眼都是惊艳古今的奇珍异宝,无不让人惊叹古代内蒙古人的智慧与高超的艺术造诣。
不仅要保护好非遗文化,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在蒙古族皮艺传习基地和老师傅一起做一张皮烫画,在非遗研学传习基地动手学一学剪纸……在莫尼山非遗小镇,感受历史的文化积淀与非遗魅力。在参观了解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者集合,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别样火花。
在万里茶道驿站品茶,在非遗活态传承馆领略“活”的非遗技艺,内蒙古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还有著名的奶茶、锅茶等美食,可以说我们和“茶”的缘分是由来已久的。万里茶道驿站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作为万里茶道重点城市呼和浩特的站点,莫尼山非遗小镇万里茶道驿站,更需要发挥出其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游客能够在品茶中了解茶马古道的历史与其孵化出的深厚文化,真切体会到万里茶路留下的坚韧不拔的“骆驼精神”。
小镇中不仅有数不清的美景特色,而且还有特别出名的传统美食。油炸糕,蒸莜面,调苦菜,土豆丝应有尽有,农家乐的美媳妇和俊姑娘,一双巧手会给你端来精美的吃食。 
短暂的旅行,精美的场景。最使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华亚众盟》的片区领导和四名工作人员。我们一行四十多人,其中有好几位是年过八十的老大娘。每逢爬坡过梁,她们都精心搀扶着这些耄耋老人,小心翼翼地走过每一处风景区。到达水流湍急的路段,她们细心地关照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生怕有丝毫闪失。伴着欢声笑语,伴着音乐歌声,结束了愉快的旅程。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愿我们的明天更幸福!

主播简介:华堂 艺佳,热爱文艺,喜欢诵读,在网络世界,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赞美生活,传播正能量;用深情的朗诵抒发情怀,弘扬真善美。
作者简介:范天云,内蒙古察右中旗人,生于一九五三年。在人民公社和旗公安局工作三十多年,退休后仍笔耕不断。编著《百官明鉴》、《百案惊奇》、《百状奇闻》三部纪实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后山儿女》一部,农村红楼梦百万字长篇小说《土默川》正在编撰修改。在《漠北劲草》、《察右中旗人的故事》、《辉腾锡勒文艺》、《华北官网》、《呼市头条》 、《江山传媒》等网络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百余篇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