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恒:书声教育史的丰碑
-----读刘云新《我的父亲》有感
马孝波
最近,朋友圈里转发着一张克什克腾信息报,报上刊载了刘云新撰写的文章《我的爸爸》。文章深情地回顾了他的父亲--书声原校长刘广恒为人、治校、理家的生动事迹。文风朴实,语言生动,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书声乡是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一个农耕之乡,也是一个文化之乡,更是一块红色的土地。2013年,书声乡并入土城子镇,成为人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过去。昔日在那里出生、长大、求学、生活过的书声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牢记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正如家乡旅京人士刘五洲导演在《思念抵达之处》诗文中所描绘的那样:无需酝酿感情/也不需要故作深沉/随手一捡/就是一箩筐一箩筐/形似山药蛋子/冒有土香的浑圆记忆/
“书声多才人”。这是我从克什克腾旗文学作品中看到最多的一句话。我坦承,书声的智能基因颇为优秀,从那里走出的人才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遍布国内外、大江南北;我坦承,书声的乡土文化颇为上乘,曾经一度占领地区文化的制高点。可以说,那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传承和发展并行有序,繁荣和弘扬与时俱进,虽然过去的书声乡现在已经合并,但是他的精神、他的风格、他的底气却永远傲立于百众之上。
改革开放初期,书声乡的教育事业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实现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其中,唐杰、张继周、刘武锋等学子是书声乡教育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范例。诚然,当时在任的刘广恒校长,就是书声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云新同志在百忙中为父亲撰写了这篇回忆文章,应该是作为儿女献给父亲的最好礼物,也是献给克旗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正如云新在文中说的那样,老校长生在旧社会,饱尝艰辛,历尽苦难;长在红旗下,四方求学,立志成才。参加工作后,更是勤奋好学,务实敬业,尤其投身教育三十八年,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崇高形象深深影响了书声几代学子。
刘广恒校长始终秉持育人优先、质量优先的理念,大胆破除陈规,旗帜鲜明的抓质量,实际上是牵住了牛鼻子。开门办学期间,他不为形势所迫;给他总结了八条罪状,他不为之惊恐。他敢于向真理挑战,不惧官威,最终使学校走上正轨。在书声工作期间,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敢于让老师们监督,这是何等的胆量和气魄。他任校长期间,书声的教育质量始终名列全旗前茅,送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为书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书声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可歌可泣,兑现了“要对得起学生和人民群众”的诺言。他重视管理,“三勤四跟制度”“两条线制度”,现在仍然是教育工作者的始终遵循。他要求老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老师”,这是何等的爱生如子情愫。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经常用“廉和公”来影响和教育身边的人和事。他说教育是天底下最纯净的沃土,不许任何人玷污,这是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又是对教育这片热土的殷切期望。他不报销任何不合格的单据,不大吃大喝,不行贿受贿,要求老师们行得正,坐得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他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教子有方。他用朴素的言行教育子女怎样做人,怎样走人间正道,从而带动影响身边的人和事。他作为一校之长,子女们望而生畏,没有任何的优越感,从不搞特殊化,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舍远求近的一种教育方式。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一件中山装穿了二十多年,袜子补了又补。听云新说他还买过一双背鞋,八十年代末他买了人生第一双皮鞋,回家走砂石路,过河,他舍不得穿,就背在肩上,回到家里再穿,儿女们给这双鞋起了一个外号“背鞋”。他不挑吃不挑喝,只要填饱肚子什么样的饭菜都行。跟现在穿名牌,进高档饭店,开豪华车比起来,我们确实感到汗颜。
八十年代,刘广恒老师在任校长期间,每年无论个人还是学校都立功受奖,这是旗委政府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鞭策和鼓励,令人振奋。他重视勤工俭学,养羊,养猪,种菜,都是从师生利益着想,没有他自己特殊的利益。离岗时留下一大笔财产,为书声教育事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他心里,学校再小的事也是大事,他自己再大的事也是小事。始终把学校利益放在第一位,体现了他公而忘私,一心为公的家国情怀。如今克旗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期盼,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像刘广恒校长一样持之以恒,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我们要以刘广恒校长为榜样,像前辈看齐,在平凡的工作中汲取力量,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时代使命,在推动全旗教育事业高质量的发展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刘广恒老师是书声教育史的丰碑。“书声有个刘广恒”已成书声乡教育的永久佳话,“老校长刘广恒”已成书声乡教育的闪亮名片。
作者简介:马孝波,1977年12出生,1996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1996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克旗二小,克旗二中校长,现任克旗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