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从2011年10月我同洛阳文友王炳全、张志道结伴,在偃师韩村报春家的小院子里见到他那时算起,已经过去了将近8年。光阴比箭快,两千八百个昼夜呼啸而去,报春的文笔和他家院子里的那棵核桃树一样,也年年见老了。但这“老”并不是走向迟暮的老衰或老慵,乃是经历了更多雨雪风霜的老成和老到,而原有的锐气依然丝毫未减。这“老”的标志,也像核桃树,结的果实大了多了,木质的纹路也越来越清晰了。
第一次见报春大约半年后,我读到他的散文《一个人的他乡》,感动之余写下两千字余字的议论文《从渐悟到顿悟》,文末曾留下寄语“从渐悟到顿悟,再从顿悟到矢志不渝的坚持,这就是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又过了两年,他的文集《碎片》问世,其中的篇什有半数是在这之后的新作,有两篇甚至还提到了我们的那次造访。
据报春自己说,他之所以打小就对文学产生了依赖,是因为“读了书,我心里才觉得安静,才可以忘记病痛,才觉得尽管坐在家里也能走得很远。”为此,他很多时候都是“一只手端着饭碗,一只手把书放在膝盖上翻看,手把书捂热了,碗里的饭早凉了。”书中一些主人公命途多舛的遭遇,在年幼的报春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勾起了他顾影自怜的冲动,只是这种潜意识的冲动,还达不到付诸行动的力度。1986年冬天,16岁的报春终于忍不住了,他“渐渐地觉得有很多话要说,这些话积在心里,反复地涌动和奔突,憋屈得难受。”于是,他的第一篇纪实散文《父亲》,走上了当时县里的唯一一份文艺小报《偃师文化》,吐露了父亲背着他颠簸了将近20个小时,冒雨前往武汉求医的难忘经历。一千多字的短文,通篇都是病痛的折磨、家境的困苦与难言的愧疚……
此后,稿纸便成了接纳报春倾诉的“知己”,几年间又有几十篇小小说和散文陆续被采用。22岁那年,报春应招考上了本村的小学代课教师,教课之余一直坚持写作,他说“这种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充实和疗伤,一段时间不写,就觉得少点什么”。锲而不舍地练笔,让他越来越多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并相继登上了洛阳市教育系统的《洛阳教育报》和河南省的《教育时报》。
韩报春在村小学教了五年课,终因待遇低下和转正无望黯然请辞,这一年他已经27岁。好胜的心气虽然被他一鼓再鼓,但在现实面前依然不堪一击,精神打击和肉体痛苦同时袭来——想不到拼死拼活养大的二十多头小猪,竟赶上了肉价暴跌,不但经济上大亏大蚀,原本佝偻的脊柱也增大了几分弯曲的深度!要知道,在医学顽症“强直性脊柱炎”眼里,患者的生命就是被奴役的对象,一百个、一千个韩报春也难逃厄运。
在走投无路的日子里,陪伴他的,除了往日订阅的一些报刊和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就是熬不完的中药、喝不尽的苦水。之后的十多年间,报春一直弯身忍受着痛苦任由病魔驱使,和年迈的父母相依为命,全仗微薄的低保金度日。有一段时间,一位远在广西办企业的好心朋友,聘他去单位“坐办公室”,让他名正言顺地接受这份善意的帮衬,然而即便如此,仍无法抵挡日趋加重的病情。强直性脊柱炎,被业内人士称作“不死的癌症”,唯一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途径,就是手术治疗。

二
从第一篇《父亲》问世到我与报春相识,又过去了15年,孱弱的生命一直在和命运抗争,靠的是药物支撑病体,文学温暖灵魂。尽管身负巨大压力,他依然活跃在网络文学空间,连续数届参加由洛阳企业家刘海发起的全国“苍生杯”纪实散文征文比赛,并且多次获得该项赛事的大奖。报春的窘迫和顽强,震撼了我和同行的文友,如何切实可行给他一点帮助,就成了大家绕不开的话题。几个月后,报春的母亲生病住院,我和几个文友再次前往偃师探望,在与当地的热心文友商议之后,决定到洛阳网的文学版块“河洛文苑”上为韩报春发起募捐,资助他通过手术实现自食其力。
2012年5月20日,恰逢我国第22个助残日,由我执笔发出了一篇《为韩报春手术医疗尽一份心意》的帖子,倡导众人拾柴助他圆梦。文中写道:“韩报春患强直性脊柱炎已30年,无法直立,行动受限,因不能弯腰冬天也不能穿袜子,平日一直要父母照顾。如今,他的父母已年近七旬,而年过四十的韩报春仍是单身一人,出嫁的姐姐远在江南……为了治病,全家人费尽心血四处求医,最后得出结论:唯有到北京301医院通过手术置换髋关节,才有可能恢复到生活基本自理的状况。然而,手术的费用(包括购买置换的金属关节)高达20万元,使得全家人只有望洋兴叹!去年,他们家动员了所有亲戚为他筹款,但是离手术所需的费用仍差大半……”
令人欣慰的是,帖子发出之后当即成为该板块的焦点,阅帖回帖数高达数万,仅仅十天时间就募集到省内外的86笔善款总计23660元。事后我从细心的报春口里得知,因担心募捐“被冷落”,他暗中借好了一笔钱,准备随时以匿名的方式“暗箱操作”,以避免这项活动“惨淡收场”。
经过家属亲友和各方人士的共同筹措,手术得以顺利实施,置换了髋关节的报春,终于能轻松地独立行走了。万般感慨之下,一篇三千字的《是什么让我热泪盈眶》奔涌而出,并获得第三届“苍生杯”全国有奖征文唯一一名一等奖。人间真情与文学感召的热情拥抱,又一次给了韩报春发芽吐绿的勇气和活力,迈过了严冬的脚步也走得愈加平稳了。

(韩报春近照)
三
2019年3月下旬的一天,报春打来电话:“冷老师,刚才鲁迅文学院一位老师打来电话,说让我下月初去他们那里报到……”我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一时感到茫然,听他讲述了来龙去脉之后,才明白这是中国残联开办的首期残疾人作家班。报春又说:我到现在也没有加入任何一级作协组织,一猛到北京去心里有点不自在。我知道他此时的心情,一定是惊喜中夹带着疑虑,但“馅饼”既然从天上掉下来了,岂能“叶公好龙”?接下来就是打点行李,带上必要的“应考”之物——几本五年前出版的散文集和刊登有他作品的书籍,还要托人提前买好相对实惠的火车票。
在北京三周时间,静谧的课堂上,一位位平时在书中见到的人物,都活生生地站到了报春面前,现身说法谈写作,谈人生,谈充满戏剧性的命运。一幕幕梦想成真的场景,让追随文学几十年痴情不改的韩报春难以自持,激烈的情感碰撞令他百感交集、一腔悲喜“喷薄欲出”。此时,任何一个炽热的词汇,都可能成为“撕开封条”的手指。
苦恋文学33年,作品也有上百万字了,但报春却从未涉足诗歌,一想到写诗就“怯阵”,“不知咋样下茬”。这种情形就好比一坛窖藏多年的陈酿,在启封之前,所有蕴涵都处于交汇融合的状态,个中的绵长、刚烈、醇厚和芬芳,均难分彼此。一旦“封条”被撕开,神奇的诗眼便睁开了,这种“混沌”将因灵感突降而被迅速过滤、梳理得层次分明,有时连作者自己都不明白,诗句是怎么从脑子里跳出来的。
2019年4月24日零点已过,韩报春依然没有睡意,三周时间培训即将结束,一个个铭心刻骨的画面在脑子里轮番闪回:张清华教授高屋建瓴的讲述,“老乡作家”刘庆邦的庄重签名,铁凝和张海迪主席的亲切握手,无一不让他激动落泪。几十年埋头耕耘却默默无闻的他,从遥远的豫西平原来到中国文学的最高学府,这一步,跨越了多少层时空的重重阻隔?
在这不是梦幻又胜似梦幻的瞬间,压抑不住的感慨像脱缰的野马,一串毫无羁绊的蹄声驰骋而出,无形的“封条”终于被“鲁院”这根金手指撕开!于是,散发着醇厚酒香的诗行,连同韩报春的泪腺一同奔泻而出,他就像婴儿降生时,虔诚赤裸地面对母亲。这诗行,犹如婴儿的啼哭,满载感恩之情,响亮而纯真,没有一丝时髦装饰的浅薄,没有一毫华丽造作的虚假 !
报春,莫非你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2019年5月5日写于洛阳西晒阁

鲁院 我该以怎样的深情呼唤你
韩报春
这一步 跨得好大
让我忘记了三十余年的疼痛
还有冷眼在脊背上堆起的屈辱
来不及放下那一亩三分地边挽起的裤脚
我急切地 站到了你的面前
这个满身伤痛
奔走在荆棘丛生的乡下孩子
从没人记得住我踉跄的身影
而今
你用一张粉红的喜讯
敷在我久治不愈的伤口
让我以文学的名义挺立
和我乡下院落同样粗壮的泡桐
在你怀里 繁花正开
清晨 北京城里这场如约而至的春雨
滋润过的每一朵桐花
都是我用整个生命
在这个四月天里
对你吹响的曲曲深情
2019年4月24日零点19分草就于鲁院十里堡108房

2018年4月作者(右)与韩报春合影
(作者简介:冷慰怀,江西宜春人,年过古稀,1983年开始业余创作,1995年加入中国作协,已出版个人著作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