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杆河传奇之——
未游沧海早知名
作者:刘瑞成
诵读:馨园小主
每逢到了开河的季节,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一种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螃蟹。
“当当买海货,不是不会过。”
提起吃螃蟹,当属阳澄湖的“大闸蟹”了。红彤彤、热腾腾的大闸蟹端上来,顿时鲜味四溢、满堂飘香,家人团坐一起一人一只,举咂有声、各享其乐、美哉悠哉快哉!
今天笔者就讲一讲有关“大闸蟹”的轶事传闻。
据说燕王扫北时期,即墨的刘隆从家乡把大蒜引进了宝坻,箭杆河两岸开始了广泛的种植。这种蒜汁粘、辛辣、醇香,一般为六瓣,故称“六瓣红”,不仅食用广泛而且应用于药膳。从此,老百姓再也离不开它了,尤其是包饺子、捞面条儿、炖鱼、烹制“下水”等都要放上大蒜来调味。
有了好东西自然不能忘了领导,皇上老儿一准儿也喜欢这口儿。自有聪明人,把大蒜进贡到了皇宫,“六瓣红”也就成了御膳佳品。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江浙丝绸、刺绣业发展迅速,刺绣工匠们发明大蒜的汁粘贴丝绸图案,而宝坻的大蒜汁黏稠度极高,不污绢、不发霉、不变色还防虫蛀。一时成为江浙刺绣首选和推崇的重要原料。为此,每到大蒜收获季节,江浙一带的客商则不顾路途遥远,纷纷通过水路来这里收购大蒜。顿时大运河、潮白河、箭杆河的河道上商贾云集、客船往来不断,大蒜运销船只多得可观。
这年,一位浙杭的绸缎大咖之先生风尘仆仆来此选取大蒜,装了满满一船依然意犹未尽,眼看天色已晚,船上潮湿,就索性住进了箭杆河边的一家客栈里。
睡意正酣之际,客商突然被毛茸茸的东西给惊醒了。他点上灯一看,原来是一只长腿的螃蟹,悄悄地钻进了他的被窝来与他同床共枕了。

“哈哈,这可是好东西啊!”惊扰了睡觉,客商不仅没有恼火,反而觉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之先生仔细端详,把玩之间灵机一动:“这遍地的毛螃蟹,比南方的个子儿大了许多,能不能?”
他即刻兴奋起来:“天哪,我的财神爷呀,这里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呢!”-
第二天,当他对着村里的人们谈起此事的时候,意味深长地说了句话:“哈哈,螃蟹与人共眠,这里不仅大蒜、大葱有名,看来还是螃蟹的故乡啊!”
临走时,客商带走了几船“六瓣红”,同时还兴致勃勃地稍走了一些“毛脚蟹”。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茫茫的宝坻大洼,数百里的沟沟港港里,生长了数不胜数的毛茸茸的螃蟹,文化人叫它“毛脚蟹”,老百姓管它叫“毛螃给”,把“螃”字拉出了好长的尾音,“给”字往下压很有乐感。这些张牙舞爪的“毛脚蟹”瘦弱无肉,对付起来也很费力,吃惯了潮白河鲜美鱼虾的边民们对它很不感冒。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客商之先生把“毛脚蟹”带到了南方以后,先是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发现杂交后的螃蟹外观上比原先的顺溜了很多,个头儿也有所加大。于是开始大规模地引进,并与太湖、阳澄湖、巢湖、鄱阳湖等本地蟹虫进行混养,结果那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疯长啊!一不小心,成功地配出了牛气哄哄的“大闸蟹”。
“大闸蟹”香飘南北,风靡海内外,成了人们餐桌上的极品。
“旧交髯簿久相忘,公子相从独味长。醉死糟丘终不悔,看来端的是无肠。”
为什么不叫“毛脚蟹”而叫它“大闸蟹”呢?原来,毛脚蟹融入南方以后,一些精明的养殖户,为了提高产量,防止闸蟹与普通蟹混淆和丢失,就在各自家里的港汊间设置了闸阀。闸阀是用竹子编的,等到了收获季节,主家就在闸阀上高高挂起一排提灯,湖蟹看见灯光纷纷爬上竹闸,主人即可站在闸阀上进行捕捞,非常省劲。闸阀就是竹簖,此种快捷捕捞方法,商户纷纷效仿,慢慢地“闸蟹”的名字就叫开了。杂交后的螃蟹腿长、个大、壮实、肉肥,披着一身青紫色的盔甲,舞着一对“大刀”,圆鼓鼓的眼珠子直瞪着前方,活脱脱的一位八面威风的大将军,自然就被称为“大闸蟹”了。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任何事物与文化联系起来,它的市场就会有无限的生命力。南方食蟹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大禹治水时期,螃蟹被叫做“夹人虫”,皆因大将军巴解(音为xie)在治理水患中,成为第一个敢吃“夹人虫”的人。“蟹”与“解”同音,人们为感谢巴解将军勇开“先口”之功,就用他的“解”字下面加个虫,发明了“蟹”字。
秋风起、蟹脚痒,正是把螯赏菊时。秋天吃螃蟹那是最为隆重的事儿:“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
微风拂面、丹桂飘香、登高望远、趣味悠扬;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透过文人墨客的风情诗章,饱淫了大闸蟹的传统内涵以及安逸富庶生活的美妙。
这橘红的蟹黄、羊脂的蟹膏、洁白细嫩的蟹肉,鲜美独特无物可及的味道实在令人寝食难安垂涎欲滴矣。
怎奈一个“鲜”字了得!
主播简介:馨园小主,天津市人,研究生学历,教育工作者。业余爱好诵读,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多家平台签约主播。
作者简介:刘瑞成:笔名柳一,天津宝坻人,研究生学历。青年文学家理事、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诗词学会会员、天津电视台特邀评播员、天津枫林诗社书记。出版个人诗集《回首故乡是远方》、《韧柳迎风》;著有长篇小说《潮白水长》(上、下部)、长篇小说《潮白小八路》、长篇小说、《归来的战俘》、《英雄无问出处》;散文集《岁月深处的爱恨情殇》(待出版);专集《脚下》、《主旋律》、《文萃》等,相关文稿入选《当代哲学文库》并获著作权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