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高唱奋进歌
——记重庆市盆景艺术大师、南山杜鹃盆景研究协会会长杨彪
文/王明学
“盆景艺术藏天地间的博大和融入大千世界之灵秀,惊震眼球,放飞想象,余味无穷。”凡与重庆市盆景艺术大师、重庆南山杜鹃盆景研究协会会长杨彪交流过制作盆景经验的人,对他从事三十多年盆景制作实践后得出的精典之言都留有印象。这位53岁的中等个子的精干男人,长期制作盆景的曲折经历就像被时光之刀雕刻后浓缩在生活底盘里的一个高规格、高品味的“盆景”。

杨彪出生在普通农户家里,爷爷与父亲都喜爱种植点花草,然而那个时代特别,农民除了在田地里种粮食和蔬菜获取劳动成果外,搞其他的都认为有资本主义发展倾向。他的爷爷、父亲只好忍痛割爱,或者偷偷地干那么一点儿。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那种错误观念遭破除了。那时虽然杨彪岁数小,也学着大人一样,到山坡上去挖点野生的映山红拿到市场去卖,尽管运气好时也没卖到啥钱,可心头高兴,凭劳动、胆识和智慧能赚钱哟。他望着山坡上苍翠的树木和星星点点的野花对自己说:“我们居住的双龙村文化历史悠久,古树参天、林泉联袂,上有老鹰岩,下有双龙井,近有双堰塘、大堰塘,坡上坡下植被很好,可真是坐落在宝山上呀,只要鼓足劲头往前奔,人生哪有不出息之理!”
随着时光的前行,双龙村的人口增多,人均耕地越来越少,政府号召因地制宜地摘掉贫穷帽子奔小康。适宜花草树木生长的双龙村,土壤酸性较重,种粮食和植水果收成都薄,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发和传承起源于清代至今大约有200多年历史的南山盆景制作。此时,对盆景制作有天赋和热情的杨彪如鱼得水,一步步地走上制作盆景之路。

他是个善于观察,深入思考,不断琢磨,勇于实践、探索、创新的人。为了制作出好的盆景作品,他经常走村串户,出入花鸟市场,挑选有价值的树根桩头和奇丽之石。在制作盆景作品中,他为了升华和完善作品的构思,或者静坐长思,或者围着作品初型来回踱步,或刮土,或堆泥,或剪枝,或磨石.....每一件成型的盆景艺术作品都是沥尽心血后的成果。受到全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多次的到现场指导,耐心的传教, 手把手对作品具体指点后,杨彪对盆景制作的主次、疏密、动静、虚实理解更深刻,审美艺术观点加强,技艺提高很快。天道酬勤,实践者最聪明,二十多年后,杨彪的盆景艺术作品在方圆数十里有了名气。


2001年8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一个精干、聪颖的中年男子来到杨彪的盆景制作园,杨彪闻响动声后,抬头看,来人不是全国盆景制作艺术领域里赫赫有名的马培老师吗?立即把他请进客堂高坐,敬上香茶。两人摆谈片刻,应马老师的要求,他陪马老师在自家的盆景院观看作品。把全院几百个盆景作品看完后,马老师道出登门之意:邀请杨彪参加2001年9月12日至21日,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协会联合在四川成都武候祠举办的蜀汉杯中国盆景艺术作品展览。从没送盆景作品参加过展览的杨彪既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自己的努力得到行家的重视,还鼓励地向外推荐,着急的是自己的盆景这样多,哪些是作品的高中高,好中好,可以送出去参展?他们对院中的作品反复看,最后眼睛一致落到两个盆景作品上。一个是口底小口沿大的四方型底盘里,弯曲粗壮的主杆上根筋暴露,主杆前端生出掌形的五根枝条,枝条错落有致地分开来,向着天空生长的细微枝桠和绿叶形成帽子一样柔软形状,右边的一条枝桠长得特别苍劲瘦长,努力地向大地延伸,低过了盆景架子上盆景底盘的高度,好像勇者向陡峭的山涯攀登,又似好客的主人弯腰迎接客人。马老师说:“这个作品可以送去参展。”
杨彪说:“好是好,可名字都没一个。”
马老师再把作品再细看会儿说:“就叫‘洒向人间’嘛。”接着马老师把另一个选出的具有特色的杜鹃桩头盆景作品取名为“《彩云归》。

参展作品送走后,杨彪一再对自己说:“别去想它结果如何,人生努力了,无愧于生命就行。”话虽这么说,心里还是挂念着。当年9月中旬,他去了成都武候祠蜀汉花卉展现场,当他得知《洒向人间》《彩云归》盆景作品都获得金奖时,搓着自己劳动惯了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心里呼喊着:”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感谢马培老师,感谢帮助过我的一切人......”从此,杨彪在盆景制用上信心百增,开拓精神更强了。
杨彪制作的盆景,源于川派,用铝丝蟠扎造型,初造型时,以蟠扎为主,其后加以补蟠、修剪为主,使其达到要求的造型。由于他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发展,不断创新,在造型中注重与自然相结合,蟠扎时以树木自然生长的千姿百态为蓝本,把树桩盆景的诗情画意和造型技巧相结合,发拙视觉上的穿骨透叶效果,追求大气、高远和细腻、深厚的意境,尤其在树桩盆景”中善于用杜鹃花桩头,结合涂山石(龟纹石之类)制作的“水旱盆景”,成为赋有一方地域特色的盆景艺术珍品,从而,逐渐发展、创建了渝派盆景中典型的杨派盆景风格。

2004年,杨彪的盆景作品“清凉世界”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荣获金奖,2006年杜鹃盆景“探海”参加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盆景艺术展荣获金奖;2016年杜鹃盆景“森林的故事”参加中国盆景展荣获金奖......从2011年第一次参加蜀汉杯全国盆景展览后,到2020年,杨彪参加中国国际盆景和中国各种盆景艺术展共四十多次,获得金奖、银奖、铜奖共100多枚。

2018年。杨彪担任了重庆南山杜鹃盆景研究协会会长,在双龙村“两委”(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领导下,他和全村数十个盆景艺术制作专业户一道,积极参与南山街道从2014年开始打造的南山盆景展销交易一条街的各项工作,努力为双龙村打造杜鹃花谷贡献力量。决心让人生在今后的盆景艺术的制作道路上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20.9.24
作者简介:王明学,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副秘书长、重庆杂文学会会员、南岸区作协理事。在《重庆文学》《人民铁道》报等省市杂志报纸上发表作品百余篇,2010年短篇小说《父亲》获《小说选刊》全国首届小说笔会三等奖;发表和出版《小站风云》等三部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火车司机和他的儿子》2016年获重庆市文艺创作资助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