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
根源,原名卢根柱,广东茂名人。诗人之眼.评论家乐园主持人;国际诗会现代诗顾问;世界诗会美国总社主编;上海书刊《今音文学与评论》第一副主编。
“白云艺术"体系,“根源诗歌体"先驱。
有作品入选百年名校高中辅助教材和中学校本教材、《大国传世诗人》、党和国家《实是求是》官方网站等等。
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评论家(十几个)评论他的诗歌近百首;有来自电台、电视台、大学等单位优秀朗读者(近四十人),朗诵录制他的诗歌超百首。
荣获第二届左龙右虎杯国际诗歌大赛荣誉诗人金奖。评论家和一些诗人称誉他为当代大诗人。
诗观:诗歌是一种静
出 土
文/根源
一张斑斑驳驳的落叶随风飘
像是一出世人的美丽传说
地下封传的历史
密密实实
考古专家常常忘记了入土为安的遗训
一锹吵醒了千年万年
历史的匕首戳疼了谁
灵魂再次得到淬炼
如一只仙鹤翩翩起飞
曾经痴心千秋万代的愿望
竟在入土的那一刻
一语成谶
2020年4月15日,茂名
【今音评论】
和城市套路相反的两次起飞
相对高楼林立的固化,诗歌第一段第一行的“落叶随风飘”和第三段第三行“一只仙鹤翩翩起飞”,是以柔软、飘逸、自由的再现人世风采,属一幅动静相结合的图画。诗歌人物有拿捏一段历史岁月起始与终止的定力,并关注了在此后的再循环,有意把诗歌的立意挑高。
比如高在对自然与社会某些规律的再认识上,是指除了人的眼睛能够看到的以外,还有不知道的强大存在,像这样的人物意识也在以独醒特征表现出来。比如“一语成谶”就是指人物应验的预言。
能够把这些结构到诗歌里面,也可以作为一种超能力来认识。像这样的能力在诗歌中的客观存在,它从第一行就表现出了在发展方向的上扬态势,而对这样的感觉,从不是孤立存在的角度出发,它是在和城市套路的比较中,主动在寻找一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思考方式。
比如从人物的心气而言,对诗歌处理有一种怪异的处理法,以第一段第一行的上扬为障碍法,来掩饰对“地下封存的历史”开挖。这就涉及到了诗歌的主题的理念的行成,特别是在做法上,是一心朝下探索,深至“入土的那一刻”和“一语成谶”,并由至导出预言力量和对事物判断效果,它就在于应验这两个字。
像这种应验手法,同时也反映了量力而行的效果,必须和人物所拥有的力一致起来。诗歌在创作中也存在着两种力,一种是向上的力,它已经在第一段第一行得到了展示,但有待考证的是这股力的度,也是和人物的心气有关联,这又涉及到了这首诗歌的气韵构造。
很显然,在第一段第一行和第二行观察中可以发现,这股力是处于一个“美丽传说”的层面上。诗歌的第二股力,表现在第二段第二行“一锹吵醒了千年万年”,其中的“一锹”所显示出来的力,以及与其能够作比照物的而并没有在诗歌中出现的城市套路。它出现了鲜明。
具体讲,城市套路是指目前最盛行的房地产开发,比如打夯机林立,也有一个向下态势。而在诗歌中却出现了“一锹”、“一只仙鹤”、“入土的那一刻”和“一语成谶”等另一幅风景,这和城市套路是两个世界所为。
然而,现在思考的是“考古专家常常忘记了入土为安的遗训,”这是诗歌需要认识和处理的矛盾所在。甚至,还可以由此划出一个道辅助参考题,人如何保持本心。
结合这样的思考命题,然后再赏析诗歌第三段第一行,“历史的匕首戳疼了谁”。诗歌所结构的矛盾因出现了“匕首”而变得尖锐起来。如果说,像这样的诗歌起点是属于高的话,同时也存在一个容易摔下来的事实,也因此有人欢喜在诗歌创作中求稳。
就这首诗歌而言,看得出创作的想法是好的,好在有向更广、更高层面上去掌握自然界的有为意识。但也可以被认为是诗歌人物的初心,这是一个最关键的认识,因为初心之向也就是人物的前行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证实应验。
比如证实诗歌人物的分析和判断是正确的。在应验和预言之间往往会存在着一条相通之道。也就是这条道能够使得诗歌,可以从高起点逐渐顺势而为,它表现在第四段第一行,说这是“曾经痴心千秋万代的愿望。”
这句诗言包容了第三段第一行的“历史的匕首”这样一个事实。最后还要考虑,是什么原因能够使得诗歌人物,从第一段至第四段一路坚持下来,它是两个字:信心。这也是诗歌能够引起自豪的地方。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奖项。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签约影视多部。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