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绝响》散文集向长篇小说转型的空间
——评作家刘小春的散文集特色
文/今音
这本散文集有四十六篇文章。分四大块,一块是以房舍来命题的,比如包括《老宅风云》《老宝山城》《高桥人家》等;第二块五篇文章是以玄幻来作为命题的散文,比如《祭祀》《鬼节》《吃酒的讲究》等;第三块和第四块都是各以十四、十五篇散文,分别从地域特色与生活色彩为主的一组人物,比如从《荷兰风情湿地》《镇里老相馆》;《诗人》《艺人》《老太与狗》《我小说里的悲剧人物》和《佛性》等。
以上所具备的都是能够写入小说里面去的人物与事件,地域和背景。其特色有两个,一个在于实,比如散文集里面所含有的质感很强事物。另一个是在于细,比如以人物散文为主的《诗人》《艺人》《老太与狗》。
综观上述各项,如果不把它串联起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有点可惜了。这是要讲的第一点。第二点,点评这部散文集和小说相通的四个地方。
第一个是叙述语言的转位。比如第一辑第一篇《遗落的情书。》从第一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只要稍加转位,就变成了小说的叙述语言。比如在叙述的过程中展开对地域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或者是事件的经过等。
在这四个自然段,假如能按照段落调整的手法来进行展示的话,又会变成另一种风格的小说叙述语言。看得出,这部散文集的可塑性非常强。同时也说明了作者在创作风格上所具有的多变手法。
第二个是叙述语言的结构。《遗落的情书》里,多半是以短句结构为主。所体现的是具有清新,旋律自然跳跃等特色。但是一旦和阴阳五行、八卦等边缘学科的元素融合之后,也就自然赋予了该作品的语言张力和文章厚度。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基本上都是这个情况。
第三个是地域文化特色。比如把《老宅风云》的第三、四、五、六自然段,进一步化开,它还会出现更多的新与奇的细节。而细节的来源就是要对现有的段落继续进行质感方面的扩张。在这里主要是从散文集所具有的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言的。同时也是在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部散文集的价值,就是它具有长篇小说的架子。
第4, 该散文集有相当雄厚的人与物的基础。比如“诗人、”“艺人、”“老太”;《双孝坊》的“四根柱子,”还如,作为物的“仰贤堂”等,也可以作为地域特色,将它转化为小说背景。这是一个散文与小说相通的地方。
第三点谈散文集所具有的故事特征。创作小说,其中没有故事不行。写散文却从中能发现不少故事点。同样,甚至有的诗歌,也可以把它扩展成一篇小说,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关键就在于如何操作与把握。现在这部散文集,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依然存在的优势与长项。认识这些,也是为了使文学创作尽量朝多面手发展方向而努力。
同时,也是为了激励更多的散文作者,甚至是诗歌作者,逐渐转轨,向小说的巅峰进军。如《太平天国墓记》《陆地‘深海’》《高桥人家》等。另外,《绒绣和绣娘们》这篇散文,其实也是一篇小说题材。包括散文集名《高桥绝响》,它也是一部长篇小说的名称。
从中使我们能够感悟到的是对文学创作素材,要有吝啬的心态和不浪费的意识来对待它和处理它。文学创作的素材非常珍贵。特别是对外界来说,显得是陌生的素材,更要省着用。因为外人不晓,所以自然就具有了新颖。如果在用恰当的结构和体裁把它表现出来,就是一篇,或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籍,比如就像《高桥绝响》就是这样的一部散文集。
另外,这部散文集的能够评论的点还有不少。在这里,我只是站在一个文学作品转型和发展空间这样的一个角度,谈了以上三点想法。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还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