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昭俊先生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洛阳群艺馆副研究员,曾任洛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河南省音协常务理事、河南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市民盟副主委。他生前为培育洛阳本地音乐人才、搜集整理民间音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多么熟悉的声音,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2004年1 月21日,一阵悲切的歌声在殡仪馆大厅里回荡,在这个农历新年前夕,逝者的大女儿胡晓霞正向亲爱的父亲做最后的告别。热泪伴随歌声飞洒,历历往事都化作了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前来送别的人群中传来一阵啜泣。也许胡昭俊先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踏着亲人的歌声走进天堂,他表情安详地接受了众人的祝福,在这首激昂旋律的陪伴下向世界平静地道别。
一周前的1月14日,在广东打工多年的我回洛阳来过春节,得知胡老师因肺部感染住进了二院,马上连夜赶去探望。看见我手捧鲜花走进病房,胡老师立刻有了精神,一扫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连忙向身边看护他的胞弟介绍我。那天晚上,胡老师的精神显得特别好,连家里人也感到非常惊异,尽管医生再三叮嘱过不让病人多说话,但胡老师还是忍不住谈到很多与我交往的细节。那一阵,他的记忆格外清晰,多年前的事情如数家珍,看着他开心的样子,我以为老师会像往年一样,度过了最寒冷的这几天就会慢慢好起来。临走时我对胡老师说,还有很多民间音乐需要你去挖掘整理,还有很多美好的旋律等着你去开采。胡老师用爽朗的笑声回应说,我这是老毛病,冬天一过就没事了。没想到仅仅隔了两天,老师的病就急转直下,于1月17日溘然长逝。令我稍感安慰的是,从医院回来的当夜,我就把胡老师的病情告知了他非常惦念的一位学生,次日这位学生也在医院和老师见上了最后一面。 1978年10月,市群艺馆举办了一期歌曲创作业余培训班,由胡昭俊老师给学员讲课,当时我也是其中的一名学员。在连续一个多月的学习中,他用生动的分析和讲解,把我领进了一座神奇的殿堂,让我领略到旋律结构的奥妙和魅力。从这以后,我也跃跃欲试学着写了几首歌,虽然很不像样子,却无一例外都得到了胡老师的鼓励和赞许。在胡老师和蔼耐心的引导和纠正下,我这个整天在厂里和机床电器打交道的工人,竟然也在群众艺术馆的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几首歌曲。1985年8月,我创作的一首工人歌曲在全国机械工人征歌活动中获奖,胡老师难掩欣喜之情亲自写了一篇报道,刊登在当年9月6日的洛阳日报上。 胡老师生前对业余作者关心备至,对登门求教者一概来者不拒,但逢企业开展歌咏竞赛请他担任评委,也是有求必应。在和胡老师的长期接触中,我了解到他曾经遭受很长时间的不公正对待,但他并未因此而悲观,反倒更加勤奋地投入工作。他还利用假日深入周边的农户寻访老艺人,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地方小调,不遗余力挖掘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为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胡老师就在龙门镇的田山、徐屯以及洛南老贯庄一带,搜集到一批民间流传的乐曲,其中还有徐屯老艺人赠送给他的一件工尺谱抄本。经过细心整理和归纳,根据旋律结构、调式和风格方面的特点,他判定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源自唐代的宫廷礼乐。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些濒临失传的曲调,正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十万宫廷乐”衰败以后,千余年来在民间乐师中口传心授的顽强沉淀。 2002年3月31日,洛阳龙门温泉山庄上演了一台宏大的“皇家乐舞”,为洛阳第20届牡丹花会揭开了序幕。这些一千多年前曾频频在唐代武皇宫中展示的音乐,就是以胡昭俊老师50年前挖掘整理的120首乐谱手稿为基础,经过精心编排加工复原而成。 在没有创作自由的年代里,胡老师落魄不丧志,从不因头顶“右派”帽子而消沉,不能从事音乐活动,他就把兴趣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喂鸡,做木工,磨豆腐。胡晓霞说:“那时候我们的家具全是父亲做的:五斗柜、桌子、藤椅,一件比一件漂亮;父亲养的品种鸡天天下蛋,全家人使劲吃都吃不完!全国自然灾害那几年,父亲在市委大院里磨豆腐,常常把刚做好的豆腐塞到我口里,那味道别提有多香了……我觉得,父亲是通过这些劳动在进行另一种创作。” 胡老师1931年出生在山西太谷,1949年参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年纪轻轻就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这点挫折当然不可能把他打倒。心情不好时,他常常会望着墙上的一张照片出神,那是1956年8月26日,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第一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会议的集体合影。照片里的胡老师英姿勃发,对未来的祖国满怀憧憬,望着自己坚毅的面孔,他的心情也渐渐恢复了宁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胡老师多年积累的创作激情如火山喷发,音乐作品连连获奖,他还拿出大量业余时间给进修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授课。1991年,他从400余首歌曲中精选出110首,结集成《胡昭俊歌曲选》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作曲家时乐濛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胡昭俊是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始终遵循着社会主义方向下的‘百花齐放’的方针,以‘主旋律、多样化’为指导思想,通过音乐,热情讴歌了社会主义时代劳动群众建设四化的丰功伟绩。” 一粒音乐的火种熄灭了,但它早已用炽热的生命,点燃了无数热爱祖国的心灵。胡昭俊——现代洛阳交响曲中一个激越儒雅的音符! 
胡昭俊(上图左一)在洛阳轴承厂职工文艺汇演评委席上

胡昭俊和家人在一起

伉俪情深

身着戎装的胡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