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桷垭的那条路
文/鲍尔舟
五岁那年。
一个秋日的下午,母亲带着我去黄桷垭街上的邮电局给老家的大伯伯寄信。
从我家住的邮村到邮电局其实并不远,往官家湾生产队的晒谷场那条小路过去,不过十分钟的光景就可以到达。但是那条路曲曲弯弯又细又陡且常有野狗出没,母亲不敢走 ,就带着我从南山路小学那边过去,路虽然要远些,但却是走的“大马路”。
阳光温暖地照着大地。道旁的小坡坎上,几株高粱红着脸低下头来,在秋日的微风下摇曳,像刚长成熟的少女羞羞答答煞是好看。
母亲牵着我,边走边欣赏着秋日的美丽 。这时候突然从马路的远处跑过来了一个庞然大物,轰隆隆瞬间就冲到了我们的跟前。母亲急忙抱起我来,待那怪物远去之后,才躬身放下我,用双手拂着我们身上弥满的灰尘。
母亲告诉我刚才跑过去的那个东西是六轮卡车。
那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看见汽车。
黄桷垭很早以前就有了马路。抗战时期,南京政府移都重庆,黄桷垭上边的黄山曾经就是蒋介石的官邸。抗战胜利后,陪都没有了,国民党要员和社会名流相继离开,黄桷垭那条不足四米宽的马路便慢慢地荒疏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黄桷垭已经有市五中、市女中、邮电校、省中药研究所、省日化所(芳香室),还有铁路疗养院(习惯叫肺病疗养院)等单位,但是那个时候各单位都没有汽车。黄桷垭的交通十分不便,人们要到城里去,还得靠“11路自行车”走十余里的山道,所以当地的居民自嘲黄桷垭是“夹皮沟”,都戏称自己为“垭民”、“瓢二白”。
到了六十年代年中期,经济开始慢慢复苏,有条件好一点的单位买了汽车,黄桷垭街上开始慢慢闹热起来。那条坑坑洼洼、被冷落了多年“马路"渐渐跟不上发展,于是人们就开始修路。
距黄桷垭街上十余里的老厂有一大片青石山,把那些坚硬的石头敲碎后就是绝佳的铺路材料。于是街道就组织起一帮家庭妇女,成立了“生产自救”碎石小组。她们去十里之外的老厂拉来青石,找几间旧屋,一二十个中年妇女围在一起,乒乒乓乓地砸,把那一块一块的片石砸成黑桃大小的石子,然后交给修路的单位,换回零钱补贴家用。
这样砸石子的方法很危险。石头被砸后到处乱蹦,常常会打伤人。脑子聪明的人就琢磨出一个办法,找来一遛铁皮,3-4厘米宽,把铁皮围过来钉在一个木把上,其状如羽毛球拍。把石头放里面,一把铁榔头,叮叮咚咚地敲。那石头不板不跳,真是又快又安全,还特别省力!
靠“生产自救”小组锤石子来铺黄桷垭的马路,估计得等到猴年马月。于是“垭民”们又动员起来,以家庭为单位,在自家的屋门口干了起来。一时间满耳皆是叮咚声,几乎全民总动员。
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来,妈妈就迫不及待地从床底下取出来一截断了的皮带,略带羞涩,却藏不住内心的激动,把那截皮带递给爸爸:“拿去……”
爸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妈妈:
“你这是干什么?在哪里捡的破烂送给我做裤腰带啊?”
“去!找根棍棍儿,给我钉个圈圈——锤石子儿的那个圈圈!”
爸爸捏着那半截旧皮带,看着妈妈,笑了:
“你一天病瘊瘊的也想搞生产自救了嗦,看把你的心脏病整发了怎么办?”
“少说那些不好听的话,快点去整,不整起今天晚上不准你吃饭!”
连推带搡把爸爸撵到门前地坝上去了。
不久,我们家也响起了乒乒乓乓的打击乐,大姐、二姐和我在妈妈的率领下也加入了“生产自救”的队伍。
黄桷垭的“垭民”们硬是用榔头一锤一锤把老厂的山石敲碎,填满了黄桷垭的那条马路,从前的黄泥路不再是晴天尘土飞扬,下雨泥浆四溅。但是马路依旧是很窄,如果遇上两辆六轮卡相向而行,必须有一辆要停下来让另一辆慢慢先过。
虽然路依旧窄,但毕竟石子马路比起以前进步了很多,不怕天雨路滑,不怕黄沙扑面。可是石子马路太坚硬,给习惯光着脚丫子走路的“垭民”带来了一些不便,不得不穿上草鞋或是解放鞋。
生活一天天在变好,黄桷垭的马路可以作证。一九七五年后,镇上的居民周兴买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那应该是黄桷垭的第一辆私家车吧?幸福摩托车的到来,给黄桷垭的马路上又增加了几分热闹,黄桷垭的“垭民”也莫名的有了几分兴奋感。每每听到轰隆隆的马达声从远处传来,人们就会止不住兴奋,得意地说:
“周兴来了!”
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脸上。

一九七六年,黄桷垭的马路再次进行了改造。这次不但拓宽了路面,还在新铺的石子上浇了厚厚的一层沥青。这一回黄桷垭的“垭民”从心里头感到了扬眉吐气!城里都没有见过的沥青马路,我们山里人优先享用了!几个月后,原来那条石子马路焕然一新,放眼望去,威武如一条黑龙从街中心穿过,蜿蜒绵长。
新改造的马路让黄桷垭镇焕然一新,也给黄桷垭的人们带来了许多喜悦。紧随其后,连接龙门浩到黄桷垭的“龙黄公路”通车。到一九七八年,公交公司开设了龙门浩到黄桷垭的第一条公交线路,黄桷垭的“垭民”们也可以挤公共汽车进城去了!公路的发展让黄桷垭很快走向外面的世界。
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抓经济工作,黄桷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生态旅游,美食餐饮业逐渐兴起,政府抓住南山独有的资源,大力发展泉水鸡一条街、火锅一条街,发展杜鹃盆景产业,黄桷垭的马路也再一次拓宽改造,让黄桷垭这个昔日的夹皮沟走出山乡,闻名遐迩 !
如今的黄桷垭交通已经十分便捷了,沥青路面早已变成了现代化公路。二零一二年“向黄公路”通车,从黄桷垭开车不到十分钟就可到南坪商业中心,大大缩短了城市和山村间的距离。177、329、346、347、384等线路公交车都能够到达黄桷垭。人民的生活由贫穷走向了富裕,“垭民”喜气洋洋。那一年听见幸福摩托车轰隆隆响心就往外跳的人,早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新改建好的黄桷垭老街更是扮靓了这个昔日古老的小镇。远远近近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悠哉游哉享受南山的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在这里可以听小镇的今古传奇,可以和涂山氏女亲密的接触,还可以哼着施光南的优美旋律,在三毛的旧居旁,去找寻深藏在心中的那株“凤尾竹”。饿了,找一户路边店或农家乐,叫老板舀一碗豆花,扣一盘烧白,有酒瘾的,再勾二两自酿的白酒,轻轻抿一嘴,慢慢夹一块油亮软糯的烧白塞进嘴里,那感觉就如神仙的日子,爽!
黄桷垭公路的变迁,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出行不再靠“11路自行车”,蜿蜒陡峭的黄桷古道不再是“垭民”出山的必经之路,变成了人们健身和怀旧步道。黄桷垭的公路也见证了一个小山村从贫穷闭塞走向富足开放的的历程。我想,在我们党的带领下,经过“十四五”、“十五五”……黄桷垭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到那个时候我们漫步在黄桷垭宽敞的大街上,耳畔是否还会回荡起从前满街不停的“打击乐”声和幸福摩托车的轰隆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