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灯塔
重温《讲话》,思考当下
文/艾于华

关于文学艺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已经由毛主席讲清了讲明了讲透了。如今又来谈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好象从来不曾提起过似的。这说明,人们曾经弄清了的问题,中国文艺工作者被改造过来的思想,现在又被搞混乱了,又不知不觉地回复到了从前的状态了。现在,我们的面前充斥着无病呻吟的东西,玩文字游戏的东西,消沉颓废的东西,隔靴搔痒的东西。甚至还有污辱英雄东西,崇洋媚外的东西,反动腐朽的东西。这一切沉渣的泛起,根源于我们的文艺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些人走上了资产阶级的文艺创作的道路却浑然不知,还自以为得意。
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大众的根本方向。这个思想反映了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具有革命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毛主席说:“一切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文艺创作应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前提。若丧失了为人民大众的立场,缺乏"作家就是人民群众忠实的代言人"的角色意识,无产阶级文艺就失去了它的思想力量和存在的意义。毛主席始终把“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运用到中国文艺的具体实践中去。体现在思想方面,就是作品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能够“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倾同;体现在生活方面,就是作品反映人民的生活、反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体现在艺术方面,则是有尽可能完美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不是长时期以来的统治央视春晚几十年的赵本山式的低级庸俗的搞笑小品,一些快餐式的电视剧连续剧以及一些图解政府工作的报道式文艺作品。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揭示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即“这政治是指阶级的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人的行为。”对于无产阶级来讲,这政治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之所系。毛主席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无产阶级文艺是以有利于人民大众的目前的和长远的利益为基本点的。
应当把对人民的态度如何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根本标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文艺为人民大众的问题,毛主席要求“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大力从工人、农民、士兵中间培养艺术人才,要求作家、文艺家到群众中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番彻底变化,从根本上解决自己为人民大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他说,“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对于人民,这个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不应该歌颂呢?他还说,必须首先检查作家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这就把“对人民的态度如何”,能否“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利益”作为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根本标准。从延安时期一直到建国后的若干年内,毛泽东始终把这个问题作为解决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关键问题。无产阶级文艺的真正诞生,没有作家、艺术家感情的彻底改变和升华,确实是难以实现的。
针对旧中国广大劳动群众的文化教育状况,毛主席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要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用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去普及。毛主席一再告诫文艺理论工作者,“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这些提醒不仅有助于改进我们的文风,而且有利于文艺创作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如今,沒有政治方向的指引,只有专家的让人误入歧途的心灵鸡汤的误导,多元化的理论,让人莫衷一是,谁也不能说谁错了。
文艺批评也必须有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文艺批评是以作品能否被广大读者——人民所接受并转化为精神力量、进而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为归宿的。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大众应该最有发言权,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不够资格’的判断者。”毛主席认为,文艺批评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要把他们当做文艺批评的主人。文艺批评除了要有专家意见之外,还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这两者的结合,并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和评价文艺怍品的依据,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促进文艺事业繁荣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有些作品,故作高深,用尽玄之又玄的词汇,人们不喜欢,即使它是“阳春白雪”,其作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下,一些作品,只是圈内作者们不负责任地点个大拇指,作品不论好坏优劣,只闻一片赞誉之声,根本没有文学批评可言。更没有人民群众的评论意见。而人民群众对一都作品的反映和评论,可以反映出人民的意愿和需要,这是推动艺术创作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检验作家、艺术家“为大众的”动机与“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的最好标准。因此,毛主席指出,文艺批评的目的就是要“使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改变到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人民大众参与文艺批评活动,不仅可以扩大文艺作品接受者的范围,而且还能使文艺批评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成为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只有回到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革命文艺路线的正确正轨道上,文学艺术的创作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理,否则,创作活必将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儿戏,所谓的作品也必将成为被人民大众抛弃被历史抛弃的文字垃圾。
2020.12.10

【作者简历】 艾于华,男,1963年出生,江西余干人,大专学历,从小爱好文学。2017年,创作完成80万字长篇历史小说《信仰一一永远的方志敏》,现正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报中宣部备案之中。长篇历史民俗小说《小村之国》历时三十年写作已经脱稿。另有散文、杂文发表于《上饶日报》、《上饶旅游》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