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浪河的女儿 》
作词:乔巧林 韩少临 作曲:魏民
编曲:刘小刚 演唱:边兆芳
补浪河的黄沙肆虐飞扬,
吹红了女儿娇嫩的脸庞,
吹不走女儿心中的希望,
我要用汗水浇灌这一方。
任他狂风呼啸,
我坚守初心和梦想,
任它沙尘疯狂,
我点燃奋斗和向往。
我是补浪河的女儿,
高原就是我挚爱的家乡。
补浪河的黄沙披上绿装,
染绿了女儿柔弱的臂膀,
激起了女儿心中的赞歌,
喜看那绿海覆盖大沙漠。
让时光荏苒,
我铸就初心和梦想,
任它岁月蹉跎,
我见证蓝天和阳光。
我是补浪河的女儿,
大漠就是我守护的家乡。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位于榆阳区大水湾村。西邻曹家峁村,南接补浪河村,东北接省不扣村。南北长2.45公里,东西宽1.4公里,总面积4400亩,土地权属为集体所有。


建连初,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成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截止目前,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00亩,和当地群众一道在荒滩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绿洲,已成为榆阳生态建设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是军地共建的一个典范。





1974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第一代女民兵,组建成立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深入这块荒凉的大沙漠,拉开了战天斗地、治沙造林的序幕。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自己搭的"柳笆庵子",吃的是青稞面窝头、冷水拌炒面,每顿饭碗里、口里都是沙,半年间全连吃不上一颗青菜;推沙梁、造田地、栽树苗,靠的是几十把铁锹和几辆破架子车,靠的是人拉肩扛、吃苦流汗,和风沙打肉搏战、打持久战。尽管条件恶劣,但前辈们以苦为乐信心十足,学文学武非常投入,治沙造林争先恐后,一心想着多栽树、多造林,誓把黄沙变绿洲,敢叫天地换新颜。








四十多年过去了,治沙女民兵连先后换了14任连长,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换茬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军地共建本色没有改变,治沙造林事业一路传承,铸就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乐观向上、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治沙连精神,树起了一座塞北大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丰碑。
电影《大漠巾帼情》花絮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西北部,距内蒙20公里,位经242国道,交通便利,有利于吸纳内蒙、榆林及周边省市游客,扩大旅游市场范围。242国道经过之地,各村均通了客车,客运站日均发车6辆,日客运量200多人次。

作者:一灯居士(丁宏东编辑整理)
2020年12月21日 冬至于内蒙
作者简介:丁宏东,笔名,叮咚,号,一灯居士,策划、资深传媒人。多年来从事新闻与文化传媒工作,助力旅游、宗教事业。曾多次策划、导演大型公益爱心活动、大型演唱会、少儿春节晚会及各类企事业年会、庆典等活动。2004年—2014年期间曾先后供职于陕西《阳光报》社、《人民日报》海外版,部分文章曾获陕西新闻二等奖,发表文章上百万字,后从事文化传媒工作。社会兼职:曾任陕西名人协会榆林委员会秘书长,现为榆林自驾游协会秘书长、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会理事、《生态榆林》杂志编委,榆林市生态保护联合会副秘书长,榆林市叮咚文化传媒中心总经理。近年来多次策划并组织了近百场大型文艺晚会及大型比赛等活动,目前仍在为繁荣发展祖国文化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