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论语》第四篇《里仁》。
《八佾》的中心是说“礼”,这一篇的中心是讲“仁”,这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我们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只是“仁”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把孔子学说也称之为“仁学”。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几千年来,围绕这一个“仁”字,儒家大师们所做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尤其是那些躲在象牙塔里咬文嚼字的学者们,围绕这个“仁”字,谈“体”讲“用”,洋洋洒洒,用草根们根本听不懂因而也没有多大兴趣听的深奥、艰涩的语言给这个“仁”字蒙上一层又一层“玄装”,叫人越学越迷茫、越学越糊涂。
其实,要给这个“仁”字一个具体的定义,说难也易,说易却难!因为这是属于人性范围内的一个抽象概念,其内涵丰富,人人皆知却又难以给出一个具体定义,就连我们的孔老夫子也没有给“仁”一个具体定义,而总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释“仁”。
那么,是不是就说“仁”是一个漫无边际、飘渺无形、难以把握的“空泛之物”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只要从“仁”字的象形意义上去分析,就能明白它的内涵。

古代“仁”字最初的图形是一个表示“人”的符号旁边加一个表示数量“二”的符号,其象形意义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我们说,一个人独处是“个体”,当你以个体的形态存在的时候,你的一切行为于他人、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关,但人不可能是以“个体”的形态而存在的。人要生存就必须与他人建立某种关系以共处,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建立一定的相容共存的和谐关系并分享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男女相爱结合为夫妻,组成家庭,养育子女,子女成人要赡养父母,这就构成了家庭关系;在外从政也罢、做生意也好,都要与人打交道,这些就是社会关系。人类就是依靠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组成了社会,而且,这个社会还必须和谐,否则,人类就不能安宁、更谈不上文明进步。所以,“仁”,最本朴的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呢?这就产生了“是非”的观念,即:怎样做才能使大家相处的更好,怎样做就会破坏人类社会的和谐?当然还能继续引申。这些是非观念上升为人类的普遍道德意识,就成了人在社会中做人做事的思想和行为原则,构成了普遍的价值观念,指导人的社会行为。儒家认为,人类的道德意识是源于人内心的善端——即由亲亲相爱推而广之所产生的人人相爱心念而产生的,这种源于本性并推而广之的道德意识就是“仁”。所谓仁道,就是在源于本性的道德意识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仁”,即:“仁”是人类社会对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道德自觉”的要求,是人类道德精神的最高追求。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讲的是内在仁德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是从“用”的角度阐释了“仁”,宋儒的“心性学”则是从人内心的“道德自觉”剖析“仁”的本质,表达“仁”的“体”,即“本性”。

在孔子看来,人类社会要和谐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从政治国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人的社会关系,包括如何安排生产劳动、如何分配社会财富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就是政治。所谓仁学,其实就是人类社会关系之学,是真理之学。我们学习仁学的目的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既包括修身齐家的道理,也包括从政治国的道理,培养仁德。

本篇26章,就是阐述仁的本质及其在外在的表现与要求,集中表达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留言批评纠正,欢迎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