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之道何为美?
朋友们好!欢迎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
这一篇和第二篇《为政》的行文结构相似,是一篇典型的正论文。开篇首先提出了“里仁为美”的命题,开启了“应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讨论: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为美”的“里”是动词,居住的意思。这里可以当做“处在”、“ 放在”的意思讲,与下一句“择不处仁”的“处”意思相对应;“知”同“智”,智慧的意思。
“里仁为美”一般的解释是:“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所以,“里仁”就泛称风俗淳美的乡里,意思是说:“要居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如果你选择的处所没有仁者居住,就不是明智的选择。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但是,若照此解释,问题就来了,那就是如果大家都往仁者居住的地方挤,那谁去落后的地方教化、开启文明呢?儒家的社会责任从何谈起?这显然是不符合孔子思想的。况且,人是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出生地的啊,如果生在了文化欠发达的“落后蛮夷之地”,对于一个真正希望走仁道的志士而言,那又该如何?抛弃自己的故乡而远走他乡,将自己“置于仁者之里”么?这是不符合“孝道”的啊!但住在这里,又不能称心如意,这岂不是给志士出了一道难题吗?再说了,文化的发展本就不可能平衡的,正因此,才需要知识分子去那些文化不发达的地方开启文明,这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啊!春秋时期,西秦与中原诸国相比较文化落后、政治制度落后,不能算作是“风俗淳美的乡里”,而孔子的学生燕伋却生在这里。他一生虽三度翻山涉水去鲁国跟随孔子学仁学道,但他却没有定居在鲁国而是回到他的故乡设坛授徒,传播儒学,教化民风,(在今千阳县西关有其“渔阳”设教遗址及其因思念孔子而遥望鲁国的“望鲁台”遗址。)成为孔子七十二贤高徒之一。假如燕伋选择抛弃自己的家乡而居住在仁人圣贤济济的鲁国,那么孔子的儒家学说何以在偏远落后的西秦大地传播?西秦故地上的儒道文明又何以开启?难道说燕伋居西秦“虎狼之地”于渔阳设坛授徒,传播孔子学说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吗?因此,我以为,这里的“仁”并不是指“仁者”而是指“仁道”,这一章是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而言的,并不是指选择具体的住所,意思是说,人的一生,不管你走在哪里,不管你的处在这样的境况中,只要始终走在仁道上,你的生命才会光明美好。


“焉得知”我的理解直接翻译成“怎么能获得智慧”比翻译成“哪能算是明智”为好。获得什么样的智慧呢?当然是人生智慧!
所以,这一章翻译成下面的意思似乎更为确切:
孔子说:“人的一生,如果能始终处于仁道,那才是最美好的人生。如果不选择仁道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哪怎么能获得真正的人生智慧呢?”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讨论为什么“居仁道,”人生就会美好的道理,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留言批评纠正,欢迎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