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一天下午,雨后天晴,在南坪某茶楼采访菜必鲜农产品销售(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青,他的热情驱散了料峭的春寒,让人倍感温暖!几句寒暄后,笔者渐渐走近了他,走近了他怎样从一个农民—打工者—创业者—企业家—协会党支部书记的精彩人生!

1967年,张青出生在潼南县(现改为区)一个偏僻的乡村,16岁初中毕业,时逢改革开放,他怀揣理想,跳出“农门”,到重庆某工厂打工,因其在此期间,他报读了某大学函授课程,又喜欢写写画画,工作中更是競競业业,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合同工,倍受厂领导喜欢,许诺三年后给他转为正式工人。
那时,张青对厂领导的许诺充满了期待,因为改革开放初期,打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个社会仍处在百废待兴时期,基本上是企业人员饱和,所需零时工极少,因此张青能进厂成为一名合同工真是一件幸事,有望转“正”更是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毕竟这在当时农村,是无数青年仰望的美事!
然而,常言道: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这话在张青身上得到了印证。由于企业体制改革的原因所致,领导曾经许诺“三年后转为正式工”的事儿“泡汤了”,而且合同工也被解约!
“咋办?”面对残酷的现实,张青在心里发问,他清楚再在城里找工作基本无望,于是对自己说,“回乡种庄稼吧”。就这样他又背起行囊,回到了最初出发的地方,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我们那儿主要生产经济作物,但因人多地少(当时老婆娃儿户口没迁来),尽管累死累活一年下来收获所得,仍不够吃!”张青谈起刚由厂返乡那段往事时,说:“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于是我外出打过碎石头,拉过木船,下过苦力!”
张青最难忘的是,那时他在潼南县城河坝捡一拖拉机鹅卵石,才挣2元钱,最多的一天打了九十七车拖拉机的碎石,辛辛苦苦十几个小时挣了17元。
大约七个月后,张青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一天,石场的碎石机零件坏了,老板叫他去街上配螺丝,在街上碰到了一个做蔬菜生意的同乡,他问:“你一天卖菜能挣多少钱?”
同乡笑呵呵答道:“十多元吧”,随后又说,“就地批发来,就地分零卖,一天‘耍耍哒哒’做,安逸得很!绝对没你打碎石头累,挣的钱也不比你少!”
同乡的话让张青有些激动,于是又问:“我能来卖菜吗?”
“能啊!”
“那我跟谁做?”
“跟我儿子一起做吧,利润平均分配!”邻近一位做豆腐生意的伯伯主动搭话道,“来吧,吃住就在我家!”
顿时,张青的眼睛一亮,仿佛天空也格外晴朗,希望的曙光好似正为他冉冉升起!
从此,张青告别了捡石头装拖拉机、打碎石的生活,“转行”做起了“就地买来地卖”的蔬菜生意,为后来事业的发展,开始了铺垫。
“卖菜第一天,我就分得十几元!”张青有些兴奋地介绍说,“比我一天打碎石赚的钱还多,而且比捡石头装拖拉机、打碎石轻松多了。”
尽管张青做蔬菜生意棋开得胜,但他深知,生意不可能天天这么好,后来果真如此,少时一天仅赚了两三元钱。
“下一步咋办?如长期这样做,势必发展不大,久而久之生活也将受到影响,陷入窘境。”在乡里,张青算是书读得多的,而且又聪明善思,于是在心里发问。
不几天,张青经过观察发现,重庆主城果蔬经销商到潼南收购黄桃、香瓜、蔬菜等果蔬产品到重庆卖,经销商常遭到本地一些地皮、流氓方欺负,甚至敲诈(当时社会治安较乱),张青灵机一动,暗想,自己在县城大佛区中学读过书,认识一些人,我自己收货肯定不会有人来干扰,如果我能够帮这些经销商代收,从而赚点劳务费,也许比自己买菜卖菜的收入还多。
经过深思熟虑,张青主动与南岸一个到潼南采购果蔬的经销商说:“你们到潼南进货不熟,又常遭这里的‘天棒’作梗,如果愿意,我来替你们代收,保证你们愉快而来,顺利收到满意的果蔬而返。”
“好啊!这个主意好!”经销商立马答道,“你帮我一天,我付你30元劳务费。”
“要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张青一边说,一边伸出右手与经销售商拍了一个响亮的巴掌,然后道:“一言为定,马上开干!”
从此,张青开始与重庆主城的果蔬经销商合作,由于彼此诚信,双方受益,皆大欢喜。
然而,这些果蔬经销商并不是天天到潼南采购,脑瓜灵活的张青便利用经销商没来进货这个时间,与原来的生意合伙人“张四娃”一道去潼南的安家湾收购李子卖,虽然每斤仅卖二三角钱,赚的钱没有为主城经销商代购代称代收钱多,但这在当时,无疑是最佳选择,做到了“大线”也找,“小钱”也要,可说把找钱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张青在与主城经销商交往中,发现了新的商机。
“你们在潼南进的李子在重庆南坪卖得到多少钱一斤?”一天,张青问一经销商。
“大概二三元吧!”经销商答。
张青听后,十分惊讶,在潼南进价一二角钱一斤的李子,到了南坪就能卖二三元,这个生意有赚头啊,做得!(因那个时候,交通不畅、信息不通)
“我也要做长途贩卖,争取多赚几个钱!”张青说,“那时一天只想怎么把果蔬生意做好,多是采取见子打子的办法。”
张青做事雷历风行,选定做长途贩卖后立马到安家湾收购了一二百斤个大、金黄、水份饱满且甜的李子,乘长途客车到重庆南坪,没想到下车后在街边开卖,顾客蜂涌而至,每斤2.5元,不到两小时就被一扫而光。
尝到长途贩卖的甜头后,张青从此的果蔬生意从在潼南小卖小卖,“升格”为在潼南买到南坪卖的重大转折。
“那时从潼南到南坪路远且烂,坐长途客车要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而且撘乘返空的货车很不方便。”张青回忆说,“做了一段时间长途贩卖后,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我就跑到南坪《重庆日报》发行部问送报到潼南的车每天早上什么时候发车,什么时候从潼南返空回南坪,从潼南回来能否可以给钱搭车。”由于张青说话真诚,对人又有礼貌,对方对他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后表示,从潼南返空回南坪时,可以让他和采购的果蔬搭车,但必须给一定费用。
“一趟多少钱?”张青问。
“一二百元吧!你自己跟司机沟通”对方答。
“好!一次我就给200元”,张青一捶定音。
交通问题解决了,做长途贩卖也赚到了钱,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这样日夜奔波在路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张青发现这样太累,于是思考起能否在哪个农贸市场搞个摊位经营,也许赚的钱比现在少些,但一定会轻松许多。
大概做长途贩卖七八个月,张青经过考察后,就在南坪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办了《南岸区青新蔬菜经营部》个体工商户执照,从此开始变长途贩卖为坐摊经营。


这是张青做果蔬生意以来的又一次“提档升级”,是他人生路上的又一次超越!
“做坐摊生意后,我就不再卖水果了,而是专卖蔬菜。”张青述说起由长途贩卖的“游摊”变“坐摊”时说,“要做好坐摊生意,关键是要善于观察,看什么蔬菜好卖,又能赚钱,利润相对高些,就进什么蔬菜卖!”
善于观察的张青发现,在当时,农贸市场卖得最快的是佐料类,如大葱、小葱、蒜苗、芹菜等配菜,于是他就想方设法用较低的价格进货,卖出后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利润。
然而,张青没想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一些摊贩跟到他学,仿照他什么好卖,什么利润多些就进什么货卖,因此他的坐摊生意面临严峻挑战,最少的一天仅赚了七元钱。
善于动脑筋的张青,又开始思考:坐摊生意一时陷入如此窘境,除渐渐做小葱、大葱、芹菜、蒜苗的人多起来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他思来想去,意识到自己的进货稍贵,成本控制不严,卖价略高,导致顾客流失。
原因找到了,张青改变了进货方式,由原来在农贸市场外批发收购“跑摊”的小葱、大葱、芹菜、蒜苗,为自己直接到农民地里收购,这样进的货既好又鲜,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卖得既快,又获得了较好利润。
在此期间,张青还主动出击,拓展业务,改变服务态度和方式,把摊位效率发挥到最大化。
“老板,你挑着箩筐转不方便,就放我这儿,卖好菜再来取,多好!”张青笑着说,“放心,我会给你看好的!”
“好,放你这儿可以!”
“放你这儿我们放心!”
从此后,还真有不少单位伙食团采购员把箩筐放在张青摊位,采购齐菜后再来取。在这一来二往中,彼此建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成为了朋友!
后来,这些朋友开好需购菜单,委托张青代买代送,他们获得了方便,张青扩大了坐摊生意,可说是皆大欢喜,双方受益。
“这个时候我的生意又一天天好起来了!”张青轻轻呷口茶后,继续道,“当时我的想法是:用有限的摊位,卖无限的货。”


志存高远的张青没有食言,他用诚信、诚实为托,给客户代购代送业务从没发生过价格高、质量差、短斤少两、服务不好等问题,为后来“卖无限的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路即出路,这是生意人的一个重要法则。这时找张青代购代送的客户越来越多,于是决定:自己直接在外组织货物,且不拉进摊位,货齐一家,直接拉到顾客单位,从而解决了货多客多摊位一度紧张的问题。
“然而,这种经营方式没有维持多久,又有人效仿,我的生意再次再遭遇挑战,客户天天流失。”张青有些激动地说,“为了生存,我得突围啊!”
突围,绝不只是简单地说说而已,必须拿出良策,要有实招。
“我是一个有心人,有善于观察的习惯,没事时就到街上转,只要发现哪里在装修,就要去问门面装修后干什么,装修工如说是开餐馆酒楼,我就找他们要到老板电话,直接给老板联系今后供货的问题。”张青讲述得神彩飞扬,稍停片刻后又道,“我用这种方法,找到了多个供货餐馆酒楼渠道,打开了坐摊生意新的局面,赚的钱自然也越来越多!”
令张青欣慰的是,他是一个善于分享的人,经常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同行的年轻人,他们学到了“真经”后效仿去做,几乎都有收获,有的还把生意做大了。为此,有人对张青如是评价:“只要在他身边过了的娃儿,都是发了财的。”
是的,张青的坐摊生意做得十分成功,而成功后他还积极参与了政府面向“”个休工商户”从1993年补缴的社保”和“医保”,不但为自己,也为家人解决了后顾之忧,而在他的带动下,发了财的同行,也效仿他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了“二保”及住房。
如今,张青的两个儿子和儿媳,见他坐摊生意做得如此风声水起,前景一片光明灿烂,也都放弃了原来不错的工作,加入到他的生意中。
“儿子儿媳进来跟我做生意,我就想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必须改变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范围。”张青兴奋地说,“原来的传统方式是,晚上客户打电话告诉第二天所需菜品,照着清单一个一个念,我一个一个记,然后再统计采购。一天每家餐饮单位五六十个品种,记录统计下来,一般要花三四个小时。往往是晚上写单,随后进货,一天只休息得到二三个小时。特别是手工算账,非常困难,一般里客户说多少,就是多少,错了也只好忍着。”
一定要改变经营方式?怎么改?这时张青想到了市场上有可以自动录单,自动分拣,自动对账的软件卖,如果自己买台电脑,装上软件,就能够彻底解决传统的手工记录、对账等问题。他相信通过坐摊的“硬件”、“软件”的提档升级,还可把业务做得更好,让儿子媳妇也有可观的利润收入。
恰好,此时一家软件公司正在推销一款新开发的软件,于是张青参加了该公司组织的全国观摩软件考察团,在长沙、成都等地现场观摩学习,顿感大脑洞开,眼睛一亮,在心里说:“有了这样的软件助力,我要把坐摊生意做成公司,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回到重庆后不久,张青注册成立了“菜必鲜农产品销售(重庆有限公司),购置了电脑,安装了经营所需的软件,从此,他的企业驶上了发展快车道,并为自己的所供商品常年购买了质量保险,最高风险承保达五千万。现在的公司有固定的专业采购、有固定按时上班的分拣工人、有负责菜品质量、农残检测监督专业人员、有专业的坐班会记、有反应及时的售后专管员,服务着近百家的各种餐饮企业、学校、工厂食堂,一家人在公司里奔跑前进,书写着新的创业致富的传奇故事!
然而更令张青高兴的是,在他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时,201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7年当选为南岸区私个协会副会长和南坪分会秘书;2020年他全票当选曾获市“非公经济组织示范党支部—南岸区私个协会南坪分会支部”书记!
“我入党,当选书记,离不开分会支部前书记邹世平的关心和培养!”张青说到这里,深怀感恩之心,道:“在我企业处于瓶颈发展期时,邹书记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指导,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公司管理和支部组织的工作知识。
虽然张青走马上任南坪分会支部书记还不到一年时间,但在前任邹书记打下的党支部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支部活动,带领党员到四川宣汉县精准扶贫,为潼南一个残疾人家庭兔费栽种了质果树,配合所在社区党支部开展各种义工及自愿者活动,这些善举得到了广泛的点赞!他被南岸区市场监管局授予“共产党员示范户”、连年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青,一个大写的男子汉,16岁初中毕业走向社会,从一个农民—打工者—创业者—企业家—协会党支部书记,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从某种意义讲,他是改革开放后这一代农民创业且成功的企业家的缩影,历史定会为他们写上彩色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