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撷生活的花粉
——诗集《寻觅清香》序
朱先树
冷慰怀和我交往有30年时间了,他当过农民、锅炉工、园艺工、炼胶工、钳工、电工等等。后来又成为一家大工厂的宣传干事,再后来他又出外打工,还当过编辑等,人生经历的确是丰富多样的,这也许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经历吧!
但冷慰怀还有另一种身份,他是诗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功,在诗界有许多人知道他。他很早就喜欢诗,也写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作品,记得当年他出版处女集《花草帽》时,我也曾写过短文,关注过他的创作。如今我们都已老了,最近他又要出版新诗集《寻觅清香》,并寄来诗稿让我为其序,这也是朋友交往的一种真诚情谊啊!
这部诗集《寻觅清香》似乎是他几十年创作作品的精选,涉及的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对爱情、劳动的歌唱,当然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感悟描写。如他的早期作品《午间小憩》写女工们拥进休息室,在津津有味吃着饭菜时,却对家长里短的互相闲聊感兴趣。吃饭时间二十分钟,但“一个用笑声描绘的小康家庭”,“便完成了总体设计”。另外在《末班车》、《铸造》、《纺织女工》以及《齿轮》等诗中,都写了劳动者对自己工作的认真积极与热情。但到后来,他却又写农民工的艰辛,在《民工》中写“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住最简陋的工棚/吃最便宜的大锅饭/生就一双粗壮的茧手/却握不住养家急需的/大面额钞票”;在《夯击——献给两亿农民工》中写“那些水泥桩般的汉子/从土里长出来/又被历史夯进土里/成为一幢幢高楼的基石”。他在长诗《工人》中写一代工人的经历,但他们有信念,献身劳动,“撞响旧世界灭亡的丧钟”。他还从新闻报导中获取灵感,写《钳工邓小平》。但从这些诗作中看,他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作为诗人冷慰怀,我们认识这一切描写,都是真实的。当然作为下层人物,他所感受到的,除了光明,也有阴霾,在《门——有感于衙门作风》中就写道:“世界上/比墙更结实的门/随处可见/只要它们没有绝迹/疼痛就不会消失”。这和我们的党和国家今天提倡为民办实事,要反腐倡廉应当是完全一致的。

冷慰怀作为一个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历尽艰辛,但作为诗人,他的诗虽很少直接写自己,但又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用诗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充满了不屈和力量,这一点是我们应当特别关注的。他有一首诗叫《风中的芦苇》是这样写的:“漫天昏暗飞沙走石/一根芦苇在挣扎//泥土开始从脚趾间逃离/裸露的根大口喘息/鲜血,从紧咬的唇间滴落//风狂笑着说/——我无孔不入/我无所不能//折断的同伴纷纷仆倒/长夜里/我是惟一不肯就范的家伙”。这首诗是近几年写成的,我认为这是诗人的一种写真与自况,以芦苇生存艰难自喻,还不断受到强风的袭击,但它不作墙头草,即使同伴纷纷仆倒,也要作“不肯就范的家伙”。正如他在早年写的《孕育》中所说,“不是每个心愿/都能如期开花”,还需漫长地等待,“就像种子越冬/依在田野怀抱/盖着松软的雪毯/让渴望/不知不觉长成芽胚”。只要有理想,有追寻目标,一切都会有好结果的,这个道理,诗人是懂得的。在《果实》中就写了“当秋天万木凋零/寒风中我会握紧拳头/将有限的日子攥成一团/我会用毕生的坚持/把智慧举上头顶/点亮一盏盏通红的灯笼”。诗人冷慰怀正是在这样的坚持和决心下,获得成功的。
冷慰怀的爱情诗也是写得不错的,主要表现是除了爱则一无所有。在《寻觅清香》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冷慰怀一生的追求就是“寻觅清香”,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无边的莽原上忘情奔走/多少目光与之擦肩而过/却没人记得住他踉跄的身影/你可知道,那就是我呀/——珠玑满箱的乞丐/一贫如洗的富翁”。为了爱寻找一生也是值得的:“清香远在天涯/天涯在我胸中/胸中是一座花园/花园里万紫千红/我苦苦寻觅的只有一朵/为了她不惜耗尽生命”。其实爱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美好追寻,这是诗人心灵的诗性表达。
冷慰怀的诗歌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是越来越成熟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他的诗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但决不离开时代和现实,这是这一辈诗人创作的基本原则。在艺术表现上,不板实,注重灵动,特别是在形象运用上十分讲究,多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能给读者以广大的想象空间,把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藏于形象后面,读来让人感到完整而精致。当然,从整个创作看,若能在思维意象的新鲜与深刻上更下些功夫,让人能记忆不忘,甚至争相传诵,那么就有可能进入历史了。冷慰怀虽然年岁大了,但创作热情不减,永远保持着年轻人的思想情结状态,他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来的。
2015.5.12.北京

朱先树,著名诗歌评论家,1940年出生,四川省富顺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刊》编委。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曾在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商务印书馆,《诗刊》社供职,先后任副编审、编审、编辑室主任、评论组组长。

以诗的方式把人生打磨得敞亮而澄澈
——序冷慰怀诗集《寻觅清香》
蒋登科
今年4月中旬,我应邀到华蓥山参加一个诗歌活动,来的人不少,但大多不熟悉。其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在人群中非常显眼,言语不多,但总是非常认真地聆听发言和讨论,还很认真地记笔记。会议间隙,他找到我聊天,用方音很重的语言介绍自己,我听了好几次才听清楚,他叫冷慰怀。对我来说,这个名字一点都不陌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刚刚和诗歌发生关系的时候,我就经常在一些诗歌刊物上见到他的作品。但是,我一直没有和他见过面。此次相遇恰好在四川,四川是我的家乡,算是一种缘分。闲聊中,我们谈到了那个年代的诗歌,谈到了一些诗人和评论家,有好多居然是我们共同熟悉的。谈到诗歌,他总是很谦虚,说自己写得不好,只是一个喜欢诗歌的学生。他还谈到了自己和一些老朋友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公益慈善活动等等。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过了一段时间,冷先生通过邮件告诉我,他将出版一本诗集,希望我为他写一个简单的序言。我对此有些动摇,告诉他这样恐怕不合适,因为他是长者,年龄和我的父母差不了多少,我作为晚辈,没有资格来写这个序言。但他还是坚持,说和我在华蓥山聊天的时候就觉得我非常合适,而且经常到我的博客中闲逛,觉得我很关注处在底层的写作者,希望我一定支持一下。我没有再推辞,正好趁这个机会再读读他的诗。
在我的记忆中,冷慰怀是他那一代人中非常执着的诗人之一,作品不少,出版有诗集《花草帽》《呼喊与倾听》《审视生命》《除了爱,我一无所有》等,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这样的诗人,是具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艺术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寻觅清香》是诗人新近编选的一部诗集,创作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跨越近30年。前期作品相对少一些,其余都是近年创作的,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热情一直未减。这30年,诗人从满头青丝到头发花白,从青年到老年,经历过复杂的社会变化和诗艺演进,经历了起起伏伏的人生旅程,但他一直没有停止艺术探索的步履,没有忘记用诗来歌唱他丰富的人生体验。这部诗集包括5辑:“人生:梅花三弄”“爱情:平沙落雁”“劳动:渔舟唱晚”“社会:大浪淘沙”和“苍生:苏武牧羊”,仅从这些辑名中,我们就可以大体知道这些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冷慰怀先生的视野和诗路是非常宽广的,他关注的是和人生有关的广阔的世界。

冷慰怀先生年届七旬,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他应该算是“高龄”诗人了。这样的年纪还在不断写诗,不断感受和思考人生,非常难得。细读起来,慰怀先生的诗风和当下流行的诗歌写法差异很大,他延续的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诗歌界流行的艺术方式。如果说得更细一点,我们可以说他延续了以艾青为代表的老一代诗人创造的新诗传统。按照艾青自己的说法,他的诗追求的是单纯、朴素、集中、明快的艺术风格。冷慰怀的诗基本上也体现出这样的艺术特点。
关注生活,追求超越性是冷慰怀诗歌的基本向度。冷慰怀来自生活的底层,对人生感受得非常真切。他的诗,无论是现实题材的,还是哲理思考的,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或者说都是来自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当然,他不是现实的叙述者,而是精神的发现者,他总是试图在现实体验中获得对于人生的认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对纺织女工充满赞美:“她们是一群快乐的爱神/梳理着千丝万缕的柔情/十指纤纤理出生活色彩/步履匆匆紧扣时代心声”(《纺织女工》),这样的诗句使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与快乐;在当下,他对流离四方的民工充满敬意,也以诗的方式揣摩他们内心的向往:“思乡的梦最长/回家的路最短/一抬腿/前脚就跨进了除夕的团圆”(《民工》),离家、回乡,可以说是“民工”群体最主要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而对家的向往则是他们心底最深的梦想。这样的诗,也许不深刻,更不先锋,但它们记载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取向,如果不深入其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恐怕难以获得这样的细腻发现。我一直认为,诗歌可以高蹈,但更主要的还是应该“接地气”,这不是说诗一定要抒写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或者人们都熟悉的生活事件,而是说它必须要有生活的积累,并由此发现人生的价值。诗不是生活的复写,它是对现实的诗意提升或者精神超越。
注重诗意的发现、表达的朴素是冷慰怀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点恐怕是受到了艾青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冷慰怀很崇敬艾青,多年前曾经专门拜访过他。他在1986年创作的《炼魂者——致艾青先生》一诗中说“我敬佩你——/山的性格,海的胸襟/心韵伴鸥群颉颃/诗情如涨潮湍急/岁月的刃口/只能砍伤你的皮肉/而你的锋芒/却穿透了岁月悠长的记忆”,可以看出冷慰怀对艾青的诗与人都充满敬佩。艾青的诗是温和但也是尖锐的,他对现实与人生的发掘达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冷慰怀也善于发现,“沉重的往事像流水淌过/面对艰辛/我们必须伸展翅膀/保持像石头一样的飞翔姿势”(《飞翔的石头》),这样的诗,既体验到岁月的残酷,但也蕴含着明显的向往,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直坚强不屈的心智和追寻。“我也是一只陀螺/迎着信念的抽打站立/用旋转抗拒跌倒//我也是一轮铁环/与催促的使命竞赛/以超越击败追赶”(《动力》),用“陀螺”和“铁环”抒写人生的历程,对“动力”进行了别样的诠释。这些诗,没有堆砌繁琐的意象,没有铺陈华丽的语词,但情绪一以贯之,气韵流畅,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诗人内在的精神的力,读出类似艾青《礁石》《我爱这土地》等作品所具有的那种坚持和情怀。诗意的发现主要源自诗人的艺术天赋与人生积累,朴素的表达在很多时候和诗人的艺术自信有关——他们不需要以超越体验的语言来进行自我包装。在这些方面,冷慰怀都在他的同代诗人中显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抒写人文情怀,张扬正能量是冷慰怀诗歌的情感取向。诗歌的取向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忧郁,也可以昂扬;可以自省,也可以批判……在具体的现实和人生之中,冷慰怀是清醒的,他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发现了生命的不易,“过了三十岁/我们才渐渐懂得——/在生活这首诗里/灵感,并非全是警句”(《跋涉》),“不过方寸之地/竟然也硝烟滚滚/旌旗蔽日/事业、婚姻、财路、官运/杀得难解难分//……/犬牙交错的鸿沟/无法折返的迷途/密密麻麻/织就一张天网/你是否甘愿就范/做一头待宰的猎物”(《掌纹》),这样的发现是深刻而独到的,它们就是人生的真实模样。但诗人并没有沉迷于艰辛、苦难之中,而是努力从中寻觅他认为具有价值的人生方向。这和我们上面谈到的超越性有关,也和诗人的人文情怀有关。他对人生和现实充满关爱,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感悟和发现带给人们方向和力量。他有一首《孕育》有这样的诗句:
枝叶摇响是夏季的语言
果实坠落是秋天的步履
岁月
喜欢用不同方式
向世界表述自己
阴雨连绵时
明媚的阳光
将会随水珠潜入泥土
从另一个角度照亮生命
世界很复杂,很丰富。人生也是如此。但“明媚的阳光”是冷慰怀的作品一直寻找和表达的向上的精神力量。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创造一种他认可的人生境界。请读读下面的诗行:
不同蜂蝶争春,不与荷菊竞美
兀自在茫茫的沉寂中开放
直到零落成泥仍不改高雅和矜持
又有谁知道那阵阵暗香
全是你子夜时分呕出的血丝……
——《梅香阵阵》
你问我有什么财富
请看我清澈的眼神
里面是阳光和白云
追逐着一缕缕轻风
——《富翁》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到诗人对于心灵世界的关注,读到诗人对于纷繁世界的超越,读到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温暖关怀。这样的诗是有底蕴和向度的诗,它们来自诗人丰富而深厚的体验,但他并不受外在世界的摆布,而是用一种艺术的光芒去烛照人生之路,去清洗生命中可能存在的欲望、驳杂甚至黑暗,最终形成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取向。

冷慰怀的诗中抒写了不少具有哲理意味的思考,但他不是一个高蹈的、以先在理念写诗的诗人,也不是一个说教的诗人。他的诗总是和历史、现实、文化以及个人的体验保持着密切的关联,以精神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引路,也为读者提供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敞亮的胸怀,拥有澄澈的境界。因此,他的诗,文字干净,又有生活气息,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学的诗意解读。和当下的大多数诗歌作品相比,冷慰怀的诗很少罗列生活的琐屑细节,很少意象的堆砌。从艺术上讲,他的追求并不是当下诗歌的主流,而是延续了他们那一代人的艺术思路,但他的诗中流露出来的精神力量是具有普视效应的,可以超越某一个具体的时段、具体的现象、具体的人。当我们读多了那种外表华丽、内在空虚的“空壳诗”的时候,当我们体会到人生、现实需要我们去选择、矫正的时候,冷慰怀这样的诗,可以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和温暖。
从5月份开始,我就建立了一个文档,一边读冷慰怀的诗,一边记下一些阅读感想。但是在我这种年纪,总感觉到杂事太多,几乎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这篇阅读感想也就一直拖到了现在。因为是断断续续写出来的,其间可能还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更有不准确、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错谬,这是需要冷慰怀先生和关注他的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诗意的时代,但我们需要用诗歌去温暖它。我期待冷先生创作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生积累,为读者奉献更多的精神食粮。
2015年8月8日于重庆之北

蒋登科,四川巴中人,1965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鲁迅文学奖评委。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兼事散文及散文诗创作,出版有理论评论著作及散文诗集、散文集等十余种,主编诗丛、诗论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0多万字。
诗集《寻觅清香》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