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增木:军营走出的艺术大家(4)
牛文祥
六

冯增木与张鹤云两家人在一起
长期与书画装裱为伍,更激发了冯增木的绘画兴致。在省城做装裱的同时,冯增木叩拜于著名美术教育家、书画家张鹤云教授门下,专攻画鱼。冯增木牢记恩师教诲,广交艺友,博学众长,深入生活,惜时如金。他曾在大明湖公园内寄居半年,朝夕与湖水相伴,观察风平浪静时,鱼是悠闲地呈“S”型漫游;在风浪中,鱼是竞争式顶浪而游;受到惊吓时,又呈“乱箭齐发”式逃离。妻子每次买鱼回来,从不干家务的他,却干起了褫鱼的活儿。冯增木笔下的鲤鱼、金鱼等各种鱼类,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冯增木勤奋好学,也经常向同行,尤其是画界名家学习。省内老一代书画家张彦青、王企华、张建中、孙坚奋、刘鲁生等多成为他的良师益友。他集众家之长,书画艺术大有长进。

冯增木与张建中、孙坚奋、张彦青、刘鲁生等书画名家合影
伴随着交通业的发展,海水鱼渐渐搬上餐桌,同样纳入了冯增木的绘画范畴。每次出差去青岛,对他最有吸引力的好去处就是水族馆和海洋博物馆;腥臭味弥漫的水产市场也是他经常驻足的地方。

冯增木有一颗童心,时代气息浓烈。根据人们的喜好,他画六条鱼的《六顺图》,寓意六六大顺;三条鱼的《合家欢》,象征着一家三口合家团圆幸福。你看,冯增木竟把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都融入了绘画中。有人跟冯增木开玩笑说“你还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宣传家’”。
在与冯增木长期的交往中,发现他学无止境,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近不惑之年,他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一年,得到了朱颖人、叶尚青诸名师亲授,绘画技艺大进。他以小学生的姿态如痴如醉地学习书画理论,临摹古今书画,除了笔墨纸砚外,陪伴他的是不离口的支支疾燃的香烟。他善于在研习古法基础上创新,笔下的各种鱼类千姿百态,生动自然,形似与神似之间达到平衡。其诸多绘画技法开创了国画鱼类绘画先河,将鱼类题材国画创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业内人士和书画爱好者的广泛肯定与赞赏。

冯增木与朱颖人教授在一起
画鱼是冯增木的长项,但他也兼做其他画种,花草、鸟虫、山水、人物均有涉猎。他把早年学到的西画艺术融入中国画中,其画作有写意、有工笔、有兼工带写,集写意性、诗雅性与生命性为一体,富有内涵和美感,广受赞誉。他的写意画,用简练的笔法纵情挥洒,墨彩飞扬,较好地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书画行家认为,他的写意画颇有八大山人和吴昌硕遗风。其工笔画工整、细腻、严谨,线条功夫扎实,设色明快,格调清新,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趣。数字电视收藏频道以冯增木的花卉画为题材,录制了《何止鳞鳞动 更写花草神”》《艺苑人物:冯增木》专题节目,即使没有电视也可在电脑上收看。

冯增木绘画虽有广泛涉猎,但蜚声齐鲁大地的还是他画的鱼。其作品经常参加国际、全国、省市及台湾高雄等地举办个展及联展展赛,并多次获奖。曾成功举办为期半个月的个人画展,参展各式鱼类题材作品208幅,创国内单一鱼类题材国画个展之最,引发强烈反响和轰动。作品多次被中南海、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及各文博部门收藏,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和出版物上发表或出版作品千余幅。全省乃至北京许多画店到处挂着冯增木的“鱼”,他已成为画家群体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是继张鹤云之后又一成就蜚然的画鱼人。
逢缘拜读经典绢,鱼嘻天地双美卷。
毎幅金绢成奇景,寓意深远出雅篇。
承前启后弘唐宋,桃李满天真经传。
泼墨绘尽画谱意,浓淡干湿古韵现。
名贤笔下出佳境, 跌宕文风成砚田。
微友赵文松拜读了冯增木经典佳作,写下上述感慨。
冯增木善于写诗,诗兴大发时常在画作上留下自己的诗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配画,其价值倍增。因此,对诗词歌赋颇有研究的梦龙先生欣赏冯增木的佳作后多次写诗赞扬。其中一篇是:
吟诗品画影如痴,日画成时夜配诗。
鱼跃诗潭浮画影,云飘竹画落诗辞,
愿留秋画清诗韵,不为悲诗浓画诗。
墨画题诗应有意,好收诗画雅间姿。
研读冯先生大作后,另一位画界朋友说,齐白石先生绘画虾而不画水,虚实结合更显生动、鲜活、传神。冯增木画鱼同样是画鱼不画水,活灵活现地跃然于纸上,使之三维立体,给人以生动、真实感觉。偶尔也添几笔水草、礁石,使鱼儿融入大自然之中,更加传神。作为画家,欣赏冯增木的画作,还发现他善于留出大面积空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在脑海里获取意象化的审美效果和审美享受,且在品味画作同时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二度创作中。冯增木之所以这样画鱼,定是领悟了齐白石先生以拙赢巧的技法。
“冯先生画技精到,特别是眼晴与众不同,画法集各家之长又自成一体,吸引我慕名拜师学艺。”有求学者在微信里还写道:“抬头仰望巨人心潮澎湃,无形力量鼓舞自己奋斗不息,我学画的欲望更加强烈了。我有个小小要求,请老师不要删掉我,我不会给您添麻烦。”这个不曾谋面的徒弟有幸加上了冯增木的微信,担心有一天被“除名”,渴望着冯增木“手下留情”。
在书画名家众多的省城,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实属不易。冯增木名声大噪,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画家,即使在全省画界也颇有声望。一个外市人说,自己不懂画,但就知道济南的两个人,一是自己上司的爷爷于希宁(书画泰斗),一个是冯增木。而子正书院的诸子正且写到:
笔底百鱼竞姿态,多少功夫凝聚来。
信手皆是自然趣,始知圣贤大胸怀。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