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武子大智若愚是忠臣
【原文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是春秋时卫国很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他是卫文公、卫成公两朝元老。对于这一章,许多人的理解和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搞错了,说孔子的意思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世道太平的时候,就充分展现出他的治国才能,但在国家无道,政治腐败的时候,就装糊涂,显得他很愚笨,碌碌无为,看不出有何作为。他的聪明别人是可以达到的,而他的“愚笨”却是别人做不到的。言下之意,宁武子在国泰民安时所表现出来的治国才能只是其聪明才智中的“小表现”,而其在乱世中能装出“愚笨”,明哲保身,才真正显现出了其大智慧,就连杨伯峻的《论语注译》、蔡尚思的《论语导读》以及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都是如此。这种解释,将宁武子描绘成了一个毫无责任感的“官混混”和政治“不倒翁”形象,不符合孔子仁道学说中对于“忠”的要求,是对孔子意思的歪曲和对宁武子这位卫国大忠臣的污蔑。

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是:“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这样的解释,虽然对宁武子的“智”和“忠”给于了符合历史真实的评价,也比较接近孔子的本意,但却将“邦有道”说成是“文公有道”,“邦无道”说成是“成公无道”,将成公时卫国遭遇的国难、内乱的责任完全推给成公一人,把成公放在了一个昏庸无道的地位上,这对成公不公平,也不符合历史唯物观。而且,这样一来,宁武子的忠,就成了替“昏君”为虎作伥的“愚忠”乃至“奸忠”,同样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一章的意思才对呢?这就必须弄清楚卫成公时“邦无道”的真实情况及宁武子的真实表现、作为及其政治立场。根据《左传》和《史记》记载,在卫文公、卫成公时,晋楚两个大国的争雄称霸,卫国从文公时就“亲楚敌晋”。在文公十六年,文公就曾“无礼”于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随后,卫国又与楚国联姻,结为盟国。在成公二年,即公元前633年,晋楚两国为争霸发动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当时,晋国的盟国宋国被楚国包围,晋文公就以“救宋”为名,要求“借道”卫国攻打楚国军队,这实际上是对卫国的挑衅。作为楚国的盟国,卫成公没有答应;后来,晋国又要在卫国征调部队,卫成公还是没有答应,这就为晋国攻打卫国,颠覆卫成公的政权找到了借口。城濮之战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结束,晋文公如愿当上了诸侯霸主,作为战败方盟国的卫国,就由此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之中,最终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政变,将卫国推入了外患内忧的灾难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卫国的这次灾难和政变,是由卫国“既定的外交路线”的失败而引起的,并非是由成公个人昏庸无道(即“丧德”)造成的。外交政策的失败,使卫国成了列强争霸的牺牲品,卫成公的失国,更是“外国势力操纵颠覆”的结果。所以,这一章中的“邦无道”并不就是指卫成公的“无道”,而是指卫国“外患内忧”的动荡局面,即:国家背离了正常的秩序而处在混乱之中的意思。

在这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国内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就进入白热化的残酷状态,“亲晋派”在晋国的操纵下,乘势占据上风,卫成公丧失政权,被迫流亡,后又沦为晋文公的阶下囚。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卫国朝臣人人自危,有的人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在哪里,面对危局不知所措;有的人则投机钻营,投靠“亲晋派”丧失立场;有的人明哲保身,把国家利益、臣子之责置之度外;也有些人自顾清高,就象 【原文5·19】中的陈文子那样,毫无担当。宁武子却能站在维护卫国主权和尊严的立场上,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慧保护并帮助卫成公成功脱险,进而辅佐卫成公巧妙地周旋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最终重新执掌政权,稳定了国内局势,忠实的履行了一个大夫的职责。他的表现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不识时务的愚蠢做法,很不明智,但在孔子看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忠臣在国家危难之时的大智所在!所以,他说,宁武子的“愚”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即:“其愚不可及也”,给宁武子以极高的评价。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