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爱,周急不济富
我们说这一篇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讲仁道,下面的两章就列举了孔子处理具体问题的两个实例,来阐释仁道中的仁爱精神:
【原文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原文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这两章记述的可能是发生在孔子在鲁国任司寇(即掌管司法的官员)时的两件事。前一章是说孔子的学生子华,即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被派往齐国做大使,冉有就来请求孔子给公西赤的母亲拨一点给养。“粟”就是谷米,粮食。孔子说,那就给一釜吧!“釜”是计量单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冉有觉得一釜太少,有些小气很没面子,就请求再增加一点,“请益”的“益”是多的意思。孔子说,那就给一庚吧!“庚”也是计量单位,一庚等于十六斗。冉有还是觉得太少,有些过于吝啬了,就擅自做主,给公西赤的母亲配给了“五秉”。“五秉”是多少呢?一秉等于十六斛,一斛为十斗,算一算,这五秉就等于八百斗,是孔子所准许配给的五十倍啊,数目确实不算小!孔子知道后,当然是要批评冉有的。

从这一件事上,我们看孔子管理财政似乎很吝啬,但同为给人给养,他对于另一个学生原宪却非常大度。原宪,字子思,鲁国人。他在给孔家当总管时,孔子给他的俸禄是“粟九百”。这里没有说清具体单位,但从本节情形看,一定不是小数目。原宪可能感觉给的太多了,就推辞不要,孔子却对他说:你不必推辞。如果你用不完,就将多余的送给你的街坊邻居吧。

为什么同为弟子,孔子在“俸禄”这件事上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呢?是孔子偏爱原宪厌恶公西赤吗?当然不是的。原因就是公西赤出使齐国,国君给他的俸禄和待遇是相当丰厚的,“乘肥马,衣轻裘,”即:乘坐的是肥马驾的车子,穿着是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相当风光。这说明,他不仅个人薪水丰厚,而且家境也一定富有。在这种情况下,你给他母亲再多的给养,无非是锦上添花,充其量是个“面子”活,没有多大意义。而原宪就不一样,他家境贫寒,又没有国家的俸禄,所以,孔子就把他当总管的待遇提得很高,表面是薪水,实质是接济。这就是孔子告诉冉有“君子周急不济富”的道理。“周急”就是接济、帮助那些确实需要救助的人,“不济富”就是不接济原本就不困难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儒家的“仁爱”思想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是从亲情出发,把亲情之爱推而广之,这就是大爱,是仁者之爱!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朋友们,再会!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