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中见刚——仁者之智
下面这两章更有意思,充分体现了孔子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和应对权贵的艺术:
【原文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一章讲了一个鲁国当朝权臣季康子来向孔子求荐人才,被孔子机智拒绝,碰了一个“软钉子”的故事。我们在前面学习《八佾篇》时介绍过,季氏是鲁国的世袭正卿大夫,与孟孙、叔孙两家世袭权贵把持鲁国朝政,到季康子时,已基本架空了国君。他们不仅敢于“八佾舞于庭”,在举行家庭祭祀活动时,违礼演奏只有天子才能演奏的乐章,而且还明目张胆地去祭拜只有天子、国君才有资格祭拜的泰山,大有取代鲁国国君的野心。孔子对季氏把持朝政的野心极为不满,曾公开痛斥其“是可忍,孰不可忍?!”并批评说:“人而不仁如礼何?”等等。季康子当然知道孔子对他们的不满,但孔子在当时,虽然是“在野草根”,却是社会贤达名流,在其身边聚集了当时诸侯世界各国的精英和有志之士。可以想象,在当时中国的人口状态下,三千多弟子所形成的这个特殊团体是一股多么庞大的量!而且,这个特殊的团体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不令当局“头疼”是怪事!季康子不仅拿孔子没有办法,而且还得想办法拉拢他、接近他,谋求与这个以孔子为核心的特殊阶层的合作,以取得支持。同时,这个团体又是一个庞大的人才库,重用孔门弟子,不仅是各国统治者笼络这个特殊社会团体的手段之一,也是选拔治国人才的重要途径。要从这个团体中选拔人才,一般都需要经过孔子的推荐或许可。所以,我们读《论语》,常常会看到诸侯、大夫向孔子“问政”和“求贤”的故事,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也极力向诸侯推荐人才,为弟子谋求政治出路,为弘扬仁道创造机会。但他绝不会与有“图谋不轨、犯上作乱”野心的季康子一类把持朝政的权臣合作的,这是他让弟子出仕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那么,孔子是如何拒绝季康子“拉拢”的呢?我们细品本章就很清楚:
某一天,季康子来拜访孔子,问孔子,能不能让仲由出仕从政,帮助他管理国家政事?孔子马上回答:“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果”就是果敢、决断的意思,“于从政乎何有”以前的解释是说:“对于从政管理国家事务有何困难呢?”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是曲解了孔子的意思,好像是孔子为将弟子推介出去而有些急不可待一样,历史事实并非如此。这句话从语法的角度上,完全是一个反诘式否定句式,是“怎么能从政呢?”的意思。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
“子路个性率直,处事果敢决断,他这种性格怎么能从政帮助你治理国家呢?” 关于子路,我们在上一章专门介绍过。这种回答,表面似乎在理,但其中的潜台词却是:具有统御三军之帅才的子路,个性率直,处事果敢决断,确实是一个从政的料,但你欺君罔上、图谋不轨,他怎么可能去帮助你呢?若叫他在你手下做事,他必然会果敢地与你斗争,这样的人才,你能容得下吗?你敢用吗?! 季康子不死心,又问,说子路不行,那么子贡(端木赐)呢?能不能请他出来帮助我?孔子说:子贡也不行,理由是:“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达”就是通达、顺畅的意思,即:把什么事情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这样的人才,岂能看不出你的野心,还能为虎作伥去帮助你吗?你是同样容不下的!
季康子还不死心,他也许在想:我就不相信你孔老夫子能对你的这些弟子个个都编出一套理由来回绝我,叫我从你身边挖不到一个人才!于是,他又提出让性格温和的冉求出仕帮助他,谁知孔子连理摆手说:不行不行,冉求这个人诗、书、礼、乐样样精通,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求也艺”的“艺”即多才多艺有才能的意思。这样的人,认“死理”,是个书呆子,他怎么可能屈就于你,帮你干那些不仁之事呢?当然也不合适了!
孔子就这样以柔中见刚的智慧,巧妙的回绝了季康子,没有放一个弟子去帮他理政——他不想让自己的弟子陷于不仁之地,这让这个在鲁国气势嚣张,飞扬跋扈的权臣很失面子的。季康子当然清楚,孔子的这些理由,无非是说:你看我的这些弟子,个性、才具各有千秋,个个是人才,都是从政的栋梁,但他们就是不能为你所用!他岂能信这个“邪”而轻易认输?他不相信孔门的弟子个个都会是“仁心似铁”,在高官厚禄面前不动摇,于是就有了下一章闵子骞拒官的故事。

官禄不动——仁者之志
【原文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康子在孔子跟前碰了“软钉子”,仍不甘心,于是,他就干脆采取“行政手段”,越过孔子直接给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下了一个“委任状”,任命他到自己的封邑“费(音mì)邑”(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这个地方当“宰”,即最高行政长官——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市长之类大官。他不相信闵子骞真能在高官厚禄面前不动心。
闵子骞何许人也?他是孔子弟子中有名的孝子,姓闵名损,比孔子小15岁。二十四孝中,他就是其中之一,可见其道德修养的程度。谁知,闵子骞和他的老师一样“不识抬举”,竟然对拿着“公文”前来请他出山的季康子使者说:
“请你回去好好替我推辞掉吧!如果要再来召我,那我就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汶”,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意思很明确,就是你季康子不要再来逼我去给你作这个官了!如果你再来逼,我就立即走,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那样的话,将会造成很大的“国际影响”!态度如此之坚决,估计季康子这下子也就无可奈何了!

对于闵子骞的这一做法,宋代朱熹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从以上两章,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孔子及其门第虽然主张“学而优则仕”,但出仕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获得高官厚禄、显赫地位,而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弘扬仁道。因此,他们对官位,对功名、富贵看得淡如薄云,以“义”为先;
第二,当时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鲁国知识分子,对季氏的专权非常不满,因而都不愿意在鲁国做事,辅佐或帮助他们理政,将己身陷于不仁境地;
第三,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孔门的处世哲学,这一点正如上面朱熹的这段评论,很值得借鉴、玩味。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本篇第三章鲁哀公向孔子求荐人才被孔子委婉拒绝,没有推荐一人的个中原因了。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