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柏坡
西柏坡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境内,是华北平原通向山西的重要通道,是太行山和华北大平原的交会处,其地形“万山巍峨,百川险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零二一年四月二十日,华亚众盟呼和浩特市三十名老年朋友,相约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旅游。我们怀着对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敬仰之情,欣然接受建党百年的党史教育。
我们这些花甲之年古来稀的老年人,还有八十多岁的老妪,带着深情的期待,带着崇尚的信念,带着对西柏坡这片红色革命老区的敬仰之情,从塞外青城乘坐飞机,经过长途跋涉,走进了这片神秘的土地。走进了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详细聆听久远征战的故事。耳闻目睹领袖们艰苦卓绝的住所山洞,剥茧抽丝西柏坡精神的每一层面纱。
西柏坡是石家庄市平山县境内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山峦起伏绿树掩映。一幅幅美景让人陶醉,一艘艘游船停泊码头,清澈见底的水库波光粼粼,展翅纷飞的鸟雀盘旋鸣叫。庄严肃穆的纪念馆,高耸挺拔的雕塑像,精致整洁的农家院。
走进西柏坡,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根本不可能让我们联想到,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更不会让我们相信新中国会从这里走来,谁能想到新中国就是从西柏坡走向世界,走向富强,走向民主!社会主义中国,从此在世界舞台上,告别那些曾经酸楚的过往,改写那些曾经遭受欺凌屈辱的历史。如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拥有十四亿人口和高端武器科技领先的东方强国。
这就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也是无法复制的,这就是西柏坡精神!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走进西柏坡,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绿树掩映下的山村,彰显着游客莫名其妙的激动与兴奋。看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院落,我们迫不及待地直奔中央机关所在地和各位领导人的住所。当匆忙的脚步迈进一个个小院的那一刻起,游客立刻就进入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看着一些陈旧泥土脱落的民房,那些曾经在电影里多次演绎惊心动魄的画面,不时在我们脑海中播放。那些光彩鲜活中华伟人的身影,那些曾经艰难困苦的岁月,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回炮火连天的战场。
我们团队迫不及待的来到毛主席旧居,走进房间,看着毛主席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内陈设简陋。一张茶几上摆放着来访者饮水所用的杯子;两个粗糙的沙发已经泛出淡黄;宽大的办公桌,摆放着一部电话,还有少许文件,烟灰缸残存着吸尽的烟灰。这就是毛泽东的办公住宿的地方,我们的内心涌动着酸楚,有些说不出来的凄苦。这种艰难困苦的滋味,很是让我们这些现在生活锦衣玉食的老年人悲哀难受.....
毛泽东的办公与住宿相通,一床、一椅、一桌,实在是简陋,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住所?相比之下,蒋介石金碧辉煌的官邸,并未能挽救他败落逃窜台湾的命运!毛泽东同五大书记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破旧的衣衫,简陋的环境,照样指挥千军万马!
走出毛泽东旧居,我们深情的回头仰望,合影照相留念。门前的磨盘上,成了毛主席忙里偷闲的办公场所。他手里夹着香烟,幽默风趣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商讨军机大事,磨盘上成为毛泽东调遣雄兵百万攻打三大战役的千古佳话。
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朱德的住所也是如此简陋,陈设更为简单。我们在房前驻足观望,照相留念。眼目流连忘返,内心激情澎湃。脑海中想象着几位革命先辈共和国奠基人忙碌的身影;想象着夜深人静时那些房间内照射出微弱的灯光;想象着几位领导建国功臣商讨军国大事相互交谈着建言献策;想象着普通简陋的民房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决战!
走进人民解放军总部遗址,看着狭窄的军委作战室,简陋的机要通信设备,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里就是指挥调遣四野三军的指挥所。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四万余人。看着这些千真万确的数据,看着这些简陋的设施,心里感到十分寒酸。三国时期,诸葛亮神机妙算,也不过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饮酒!毛泽东和他的左膀右臂,五大书记运筹帷幄,在西柏坡指挥四野三军同蒋介石展开殊死决战,千里决胜辽沈淮海平津!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军委作战室,四间小平房,作战、情报、战史资料三个科,二十余人,一部电话,一张一比五万的军事地图。正是在西柏坡指挥所,也正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导演出中外战争史上三大战役的千古绝唱。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中央军委一不配人,二不发枪,三不囤粮,机要处每天不停地发送电报。几百份指令电报,指挥调动三百万四野三军,一战取辽沈,二战收淮海,三战夺平津。几十年过去了,驻足在地图前,耳畔响起嘀嘀嗒嗒的电报声,千里之外响起震耳欲聋的枪炮声,还有人民大众庆祝解放的欢呼声!穿过万籁寂静的夜空山村,穿过神州大地的万水千山,那是歼灭敌军的冲锋号角与欢庆解放的凯歌曲调,更彰显着伟人的运筹帷幄和雄才伟略……
神机妙算赤水胜,攻打锦州战辽沈。
胸藏运筹百万兵,雄才伟略毛泽东。
此时此刻,我们这些夕阳红的老年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犹如一股力量在血液里升腾激情澎湃。非常敬佩先辈们不仅为我们解放了新中国,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这些古来稀的人来说,这次西柏坡之行,不仅是心灵上的一次强烈震撼,更是一次学党史的洗礼振作。
跟随导游一路走来,聆听他的祥细解说,我们兴致勃勃参观了条件十分简陋的七届二中全会会议遗址。感受着七十多年前“伙房盛会”的余温,领略着“两个务必”的精髓。
在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中央于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至十三日,在西柏坡机关食堂内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开始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管理发展建设;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基本国策和奋斗目标。
毛主席建议,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的六条规定。在西柏坡这片红色土地上,审议完成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重大转折。这些看似平易却饱含深情的历史叮咛,在今天再次显示出了它的深邃和凝重。政权之争实为民心之争,得民心者赢天下。
我们参观了西柏坡十二个展厅的纪念倌,观看和阅读了展厅里的每一张图片与文字。走出展厅,看着馆前五位书记雕像,我们争抢着照相留念,都想把那美好的记忆留在那心灵的最深之处,永远珍藏。心潮澎湃的我们,禁不住想起毛主席的“赶考”之言。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强力的震撼,内心浮想联翩。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的教诲,继承西柏坡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真正做一个对党和人民有用的人。走进西柏坡纪念馆,便走进了历史的长河;走进西柏坡,便看到了历史的长卷。一张张油印的传单,带来的是信念;一份份发黄的文件,点燃的是希望;一件件陈旧的实物,见证的是峥嵘岁月。西柏坡,你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西柏坡,你是一面历史的铜镜!
主播简介:华堂 艺佳,热爱文艺,喜欢诵读,在网络世界,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赞美生活,传播正能量;用深情的朗诵抒发情怀,弘扬真善美。
作者简介:范天云,内蒙古察右中旗人,生于一九五三年。在人民公社和旗公安局工作三十多年,退休后仍笔耕不断。编著《百官明鉴》、《百案惊奇》、《百状奇闻》三部纪实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后山儿女》一部,农村红楼梦百万字长篇小说《土默川》正在编撰修改。在《漠北劲草》、《察右中旗人的故事》、《辉腾锡勒文艺》、《华北官网》、《呼市头条》 、《江山传媒》等网络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百余篇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