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镇籍著名烈士吴强将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吴强烈士大革命时参加红军加入共产党,在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冲锋在前,英勇负伤,爬雪山过草地,杀倭冦打蒋匪,46年牺牲在华北前线。
下面这封家书是吴强烈士的曾孙写的,信里,展示了伟大的革命者对国家对民族最深沉的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对先辈们最大的敬意;奋进在新时代中国道路上,就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
任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永远冲不淡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吴强烈士永垂不朽!

吴强烈士(1911-1946)
吴强 1911年8月15日出生在平江县长寿街一个贫困手工艺家庭,成年后,在长寿街开一小型棉布铺为生,育有一女一子,马日事变后,两个哥哥先后为革命牺牲。受当时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于1927年加入中国反帝大同盟的长寿街店员工会,积极参加反对不法店主的斗争,同年2月加入共青团,5月参加地方游击队,在平江县黄金洞山区一带与国民党反动派打游击战,策应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的秋收起义。
1930年7月,跟随长寿街赤卫大队队长吴策平、副大队长方强,参加了攻打长沙的战斗,与方强、张震、裴周玉、叶楚屏、刘志坚、方正平、张瑞芝等长寿籍战友一起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三军团师政治部宣传分队长。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救中华民族出水深火热苦难之中,1930年8月,随红三军团从长寿街出发,至浏阳永和镇,和红一军团会合,组成红一方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之后再返浏阳,渡过赣江,参加到第一次反围剿的斗争中。
1931年春,因吴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调红二师政治部秘书处工作,不久任红四师师部技术书记。
吴强参加了五次反围剿的斗争,曾两次负伤。第一次负伤是在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被敌人炸伤了右腿,他掉队了,在当地一农民家养伤半月后才回到部队。
1931年7月在第三次反围剿激烈的战斗中,他顽强抗敌,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左肺,身负重伤,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发现他还有一丝气息,昏迷状态下,还是保持握枪的姿势,三天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敌人消灭干净了吗?生死关头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显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革命情怀。
1932年2月与长寿街籍的战友方强,刘志坚,方正平,张震等一同参加赣州战役,奋不顾身,冲锋在前。
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吴强英勇奋斗,不怕苦不怕死,作战有功,被任命为红三军团政治部直属队总支书记。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压围剿,中央红军作出了战略转移决定,1934年10月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经历了惨烈的湘江战役。当时因战斗负伤已经重疾缠身,他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爬雪山、过草地。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机关总支书记。
1936年进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学习。三个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政工教员,当时因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封锁,无法得到合适教材,在陕北窑洞的炕头,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连续七天七夜编写教案,如今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内,依然还陈列着他的手稿。
1936年冬调任中国工农红军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卫生学校(现中国医科大学)政委。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前卫政治处主任兼党委书记。
1938年春,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长,协助方强部长、胡耀邦副部长工作。
1940年,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任中央军委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
1944年初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组织部长。3月任抗大总校干部训练队党委会书记。
1946年初任冀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吴强南征北战近二十年,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呕心沥血,初心不改。可惜,最终还是没能等到祖国天亮前的那一刻,在1946年12月那个缺医少药的寒冬,因长期的艰苦环境,积劳成疾,旧伤复发,在河北省肃宁县桥城镇牺牲,终年36岁,长眠在冀中那片热土。

吴强烈士参加革命后,曾写过数封家书(1950年交给了中央慰问团到家里来慰问的干部),因不能暴露身份,书信中均称自己在外经商,生意不顺,但告家人无须牵挂,困难是暂时的,等情况好转,定当回报家人。他写的最后一封家书才告诉家人,自己参加革命负伤在身,感觉时无多日,感谢糟糠之妻为他奉老父母,却无以为报,深疚。他若走了,青山到处埋忠骨,家中所有后辈都要安心在地方生活,不要给组织增加麻烦。革命事业还未成功,不能浪费党的有限资源。
吴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是辉煌的一生,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高革命理想的伟大胸怀,彰显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后辈人将坚定沿着先烈们的足迹,继续革命不停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吴强烈士之孙吴一挥整理
2021年5月24日凌晨

这盛世,如您所愿
敬爱的曾祖父:
您好!
又是一年清明将至,气温骤降,连绵的雨丝,如约而至。今年,已经是您走后的第75个清明节了,一直想给您写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给您讲讲我们的故事,寄去我们对您深深的思念。

(90年10月方强回长寿街跟银老妈妈说:我是授了衔的将军,你是没有授衔的将军的夫人,我永远怀念我的老战友吴强同志,党和国家也永远记得吴强同志的历史功勋,我们都感谢你对革命的贡献!)
曾祖母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小时候,总是很奇怪,为什么她总喜欢搬个藤椅,坐在洒满阳光的巷口,一坐就是半天,满头银发在微风中轻轻拂过她布满皱纹的脸颊,显得落寞而又慈祥。我问她,姥姥,你发什么呆呀?她总是笑着说,你不懂的,虽然等不到了,但是习惯成自然了。
我后来懂了,虽然等不到了,但只要没有被遗忘,逝去的人就不会远离,而您,就是我们子孙后代心中永远不会被遗忘的传奇啊!

在肃穆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里,我四处寻找着您的痕迹,泛黄的档案上只有寥寥数语:吴强,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1930年7月参加红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三月扑城、秋收起义、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后随部队长征,到达陕北,1946年在冀中军区组织部副部长任上英勇牺牲。

青翠的松柏间,您的墓碑朴素而简单,照片中的您温文尔雅,曾祖母口中的您内向坚毅。而我,却总是无法将您和历史书上那暗无天日的岁月、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联系在一起。

吴强烈士的曾孙女 吴竞争
在第三次反围剿激烈的战斗中,您全然不顾个人生死安危,顽强抗敌,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左肺,身负重伤,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发现您还有一丝气息,昏迷状态的您还是保持握枪的姿势,三天后您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敌人消灭干净了吗?在那个时刻,您就真的不怕死吗?!
一九三六年您在抗大任教,因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封锁,无法得到合适教材,您在陕北窑洞的炕头,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连续七天七夜编写教案,如今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内,依然还陈列着您的手稿。
曾祖父,您南征北战十七年,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呕心沥血,初心不改。可惜,您最终还是没能等到天亮前的那一刻,在1946年那个缺医少药的寒冬,您长眠在冀中那片热土。没能听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这,肯定是您最大的遗憾吧。
您写的最后一封家书,是告诉家人,感觉自己时日无多,感谢糟糠之妻为您奉老了父母,却无以为报。您若不在了,家中所有后辈都安心在镇上生活,不准找军区解决任何问题,不准要任何特权,不准麻烦组织安排工作,也无需挂念,无需回家乡安葬,革命事业还未成功,不能浪费党的有限资源。曾祖父,您可知道,您的妻子,即便在几十年后,读这封信时,依然泪如雨下啊!
曾祖母终身未曾改嫁,她踩着三寸金莲,独自一人在家乡的小镇,将子孙三代带大成人,她亲眼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她亲身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毛主席教我们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现在的日子,那是一天比一天好啊,我算是过上好日子咯。”1995年冬日,她老人家无疾而终,孤独地走完了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追随您而去了。
曾祖父,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您这样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回祖国的繁荣富强,国泰民安,让我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多希望您能回来看看,亲眼见证我们祖国的发展和强大,看嫦娥奔月、看蛟龙下海、看北斗巡航、天堑变通途,您知道吗,这些曾祖母小时候给我讲的神话故事,如今都成为现实了。您看这盛世,是否如您所愿?
曾祖父,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91年过去了,今年已是我们党的百年华诞。而您的初心今犹在,党的使命也始终未曾改变。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将继续踏着您的足迹,立足新起点、新征程,永不止步!
曾孙女吴竞争,1981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于南华大学,中南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执业医师、执业药师,现任职于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