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 几——王子庸书法艺术展
主办: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策展:宋俊忠
承办:济南大红门艺术馆
协办:山东海纳百宝珍有限公司
德力牛排济南万虹广场店
媒体支持:山东广播电视报
齐鲁晚报
山东工人报
济南日报
今日头条•潇洒济南
爱山东网
今日报道网
时间:2021.6.14.——2021.7.31.
地点:宏济堂文化广场大红门艺术馆
(药王楼四楼南区50号)

01 行草羚羊香象联 68×48cm

02 草书慧能《菩提偈》 68×34cm

03 草书寒山诗 68×34cm

04 行楷五灯会元句 68×34cm

05 行草大道虚旷 68×68cm

06 隶书鲍当《松江夜泊》 68×34cm

07 草书对联 68×48cm

08 魏碑施闰章《山行》 68×34cm

09 楷行金刚经句 68×34cm

10草书林则徐联句 68×68cm

11 草书神与物游 68×68cm

12 楷书寒山诗 68×34cm

13 行草对联 68×48cm

14 行草牟融诗句 68×68cm

15 草书虚空不动 68×68cm
婴 儿
——子庸书画观后
雪 松
一名婴儿幻化而来
带着一团元气
未曾命名的天真
未曾命名的烂漫
未曾命名的遍地月光
来为山水松绑
来为天地明心
来为那池湖水找到韵律
来为那声鸟鸣找到露珠
来为那片草木找到家乡
一名婴儿喷薄而出
他嬉闹着,在锋颖里,在墨色里
在线条逶迤的乡愁里
带着一团元气
带着他的骨骼
他不追随众人的脚步
他倒着走,往他们
来处的方向
往梦境淋漓的方向
在那里,山石树木自足地生长
遵循它们各自的意志
他没有伸手扶正
那棵矮松——那歪斜的角度
是通往自然的秘密通道
他没有打磨那块石头
那种纹理,是心灵的底色
他不用丈量和计算
——墨,洇出澄明
一名婴儿带着与生俱来的元气
在生命的一笔一划里游戏
在山间荒野,跳跃、唱歌
而空空冥想的草亭——那是他的一颗心
——宁静,让周围的事物安坐下来
同他交谈
清风里
一双干净的鞋子
在朝文化而来的方向行走
他抠出汉碑上的泥土
他听见凿子在石头上凿刻的声音
那些飞翔在刻痕里的神秘动物
被他认领
那些凿刻在大地上的浑厚旋律
氤氲在他的心中
像与不像,是与不是
实中的虚,虚中的实
无中的有,有中的无
——啊,他破译了那个石匠
从远古打来的电话
心乘着清风
在时空的一个又一个驿站穿梭
一滴水见证大海
一块石头里长出群山
一棵树木承载万物的年轮
一支毛笔思接千载
在它有意无意的挥洒里
在它够得到或够不到的本质里
而本质
在胸腔里
一名婴儿
带着他的元气和骨骼
带着他能说清的和说不清的
生成的和未生成的
在简单里挥霍
在严肃里洒脱
在无语中言说
在笔墨里言说心灵
在文字里言说思想
在物质里言说世外桃源
……
一名婴儿
一团元气
2015.1.23于濯耳堂
线 质 说
(摘录)
王子庸
一个在艺术上有抱负的人,必然有自己的艺术坐标,即纵向上,对艺术史怎样一路走来有自己明确的看法;横向上,对当代艺坛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如此,才能构筑自己的艺术理想,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它的内向性。它不要外在形式的炫人耳目,它要的是深度和厚度,要“绕梁三日不绝”,要“味之不尽”,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耐得住反复琢磨。中国书法是这样,中国绘画是这样,中国文学是这样,中国音乐是这样,甚至连中国的园林艺术也是这样。
线质是书法所有要素中离“人”最近的。书法所有深层次的信息、书法的密码,就在一根线里面,在线质里面。线,可以轻灵,可以沉厚;可以安静,可以激越;可以秀润,可以苍辣;可以雄放,可以内敛;可以单纯,可以丰富……线质与主体心灵同构。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一点都骗不了人。
看一个人的字,不需要看他很多幅,也不需要看一整幅,甚至不需要看整个字,只需要看一个字中的一段线条,就可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水平——玄吗?一点儿都不玄。只要把线质锤炼好,怎么写怎么有,哪怕是写仿宋体,也一定是高手。
对线质有无感觉,是一个人是否进入书法门槛的标志。
结构、章法是书法的外形式,用笔、线质是内形式。
结构、章法如人之衣着,用笔、线质如人之气质。
结构和章法的审美意味是相对浅表的,线质的蕴涵是味之不尽的。优秀的中国书画作品之所以能够反复把玩,常看常新,就在于线质和笔墨本身的吸引力。
造型和章法可以有意为之,可以设计。譬如唐楷字多数时候中宫上收,下紧下松,这样字形修长挺拔。结构稍微变化一下,中宫下移,上松下紧,这样,“风格”马上就出来了。章法的开合更容易设计。只要注意一下字距和行距的疏密对比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从结构和章法的角度,创作者很容易“作假”,容易为风格而风格,远离本真和心性。而线质没法设计,没法“作假”,什么人就出什么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对心画表现最直接的,就是用笔以及由用笔生成的线质。
而且,用笔可以生成结构。以于右任和林散之为例:于右任用笔直接、简净,这种用笔不太适合表现长线条,线条一长,就会显得空泛。线条短,字就不可能写长,于是结构自然偏扁。林散之用笔中段有丰富微妙变化,这种线条适合拉长,短了施展不开。线条一长,字也就自然变长。试想一下,如果颠倒过来,以于右任的用笔表现纵长结构,以林散之的用笔表现扁平结构,必然会很别扭。可见,用笔一变,结构自然就会跟着变化。
要注意线条中段:中段不能空怯。以帖派用笔写大字,中段往往会空怯。所以要吸收碑派用笔,笔走中锋,行笔略取逆势,如此,线条自然沉着。沉着是线质的第一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求线条的松弛度和审美意味的丰富度。若线质锤炼好了,就会怎么写怎么有,而且,各种书体都不在话下。
书与画到底是如何相通的,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相通呢?
答案:书画相通在——线质!
这是一个消费社会,深度模式削平,大众要的是即时感官刺激,于是,表面的、取悦耳目的东西大行其道,书法界便流行起流媚的伪二王风。此种书风只注重笔画两端的雕琢,线条一味平滑甜熟,取悦评委和大众,远离自我心性。
不论是书法的线质,还是国画的笔墨,需要的都是——修炼。当代艺术的痼疾是为风格而风格。其实,中国书画是一个过程,一个主体修炼的过程。

王子庸,书法美学硕士,文艺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学者型艺术家。书法与绘画兼擅,理论与创作兼擅。在书法理论上提出“线质说”, 指出:结构、章法是书法的外形式,用笔、线质是内形式;线质与主体心灵同构。其书法一反时风,弃外在之华靡,求内在之充实,得“清、静、雅、正、逸”之气。
书法作品获书法导报2005国际书法篆刻年展特等奖、山东省五一文化奖一等奖等。
2005年5月在齐鲁国际艺术馆举办“以心濡墨·王子庸书法展”。2015年7月在仰苏堂文化艺术城举办“即心·王子庸艺术学术汇报展”。2016年4月在青岛出版艺术馆举办“即心·王子庸书画展”。2017年3月在济南抱一斋举办“线质之华·王子庸书画品鉴会”。2018年7月,在华夏齐鲁文化城美术馆举办“即心——王子庸博士毕业汇报展暨书法公开课《中国书法的不传之秘》”。2018年8月,在新泰东岳美术馆举办“即心——王子庸书法展”。
个人书画专题在《美术观察》《美术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专版发表。
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在《中国书法》《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书法》《东方艺术·书法》《美术报》《书法导报》《画风》《边缘艺术》《书谱》《中国书画报》等处发表。
策划主持学术对话“禅与书画”(灵岩寺),策划主持“诗书本一律——现代诗书法展”、“40后—80后:当代书法研究展”等。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