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 微信公众号 将军大道29号)

6月10日至6月17日,“旧园新绘——纸上景观作品展”在南航将军路校区1号楼展出,此次展出的作品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素描》课程的结课作业,亦是南航主办的第十一届ACLA(Asian Culture Landscape Association,亚洲文化景观协会)国际学术交流会的一个环节。
据《素描》课老师张春华副教授介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共赴南京的美术馆、博物馆开展艺术考察,交流观展感受,同学们的足迹遍布老门东、颐和路、1912、古林公园等南京风景名胜。此次展览,便是同学们走访的记录。展览面向全校师生分享,观者透过手绘作品或许能感受到学生对景观所作的艺术性的表达。纸上风景,似曾相识,又别开生面。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本次展览的部分作品吧。
作者:陈婉柔

创作者说
万物都会在四季更迭中变化,于我而言,春季是最富生气、最洒脱恣意的时节,而那种类繁多的植物,就是整个春日里的幕后主角。大多作品的创作手法都是将建筑的理性之美与植物的感性之美相结合,在构图的呈现上,清一色使用正圆形的纸张。圆润的形状固有一种饱满、圆满的感情色彩,同时又带有浑厚的力量感。
为了做到节奏的协调,我采用较为轻盈的“线”来构成画面,在建筑的构图上,也倾向于选择较为居中的方式,就如这个季节一般,给人以静谧而又舒适的感觉。
并在周围以点、线的方式用动植物加以点缀,依着圆形环绕,多处采用“破”的方式加以塑造,极具对称性的建筑固然有着理性的光辉,而一定的“破出”却也为其增添了一定的历史沉淀感,在星辰般的碎片中,能见到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同时也营造出更多的层次感,由远及近,由深及浅,增强空间感,让人忍不住想知道这层层叠叠背后的故事,更有耐人寻味之意。
作者:陈子璇
《鹤》

创作者说
作品的整体色调采用统一的暖色调,用淡一点的颜色来展现出朦胧感。在《南航落日》和《南京眼》这两幅作品中,将绘画的重点放在远处的飞鸟上,简单又突出,更能体现主题。
作者:郭昱
《春·休》

创作者说
外出写生,周围景物的氛围极好,令我忍不住想要画下眼中的美好景观,所画之物皆为春天的自然景色,它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平日的生活能够如春天一般舒心、自在。这次采风活动,让我对色彩的概括能力变强了,也加深了我对作品中色彩的理解,希望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创作中提升技法、丰富精神。
《南京眼》

创作者说
我所画的画,是我内心深处想要纪念、表达的场景,我认为它们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我的心声。对我来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一束阳光照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都可以触动到我,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保存下来,纪念那一瞬间静谧所带来的美好。我喜欢用建筑和植物来表达我的画,他们所散发的沉稳和生机,都能给我一种岁月静好又不失活力的感觉。
作者:胡瑞
《霓虹落日》

创作者说
这些画作很好地展示了南京风貌,同时也体现了我自己的绘画特点。其中一幅《霓虹落日》结合赛博朋克的风格,将写生与创作合为一体。
在绘画过程中,因为楼阁的结构过于复杂、加上南京城市的面貌多元,导致绘画的难度提高了很多,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采风的乐趣,感受到了南京城独有的景观,希望今后自己可以多创作、多参展,让更多人感受到绘画的魅力。
作者:胡语焉
《南航后街的夜晚》
创作者说
春天很美好,阳光很灿烂,我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出来,让颜料在水的作用下相融合,勾勒出美好的南京春日光景。南京的许多古老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蜕变,到如今与现代文化、商业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在南京这座古色古香的城市里,也不乏新鲜的艺术血液涌动。
我们在老门东的街边作画,许多游客会停下脚步,看我们作画,还有感兴趣的游客会向我们提问,比如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作画,水彩工具在哪里买的,等等。我们很愿意将这样的行为传递给游客们,让他们像我们一样“边走边画”。
作者:姬晓茹
《电视塔》

创作者说
可能在大众看来,这样的画不能称之为佳作,但对于我自己来说,记录整个画画的过程,了解自己当时画画的心情和所产生的对话,才是这幅画的意义。创作者与作品产生“我与你”的状态,融入到画作中,我是画,画是我,疗愈的作用才会产生。
如果将人比作一个容器,采风的收获比作打水的行为,那么,假如你是一个杯子,就算到了太平洋,你也只能打回一杯水,如果你是一个水缸,你只要去村口的小河,就能打满一缸水。这个容器的大小,在于你采风前的精神准备。这个精神准备,可能是你在生活中积累的困惑、探索这些问题的决心、面对这些答案的勇气,你的问题越多,你的收获就越多,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思考。
作者:姜宁
《古林公园一角》

创作者说
自然景象的美,既简单又复杂,如何取舍看到的景物并落实在画面上,需要好好判断。我在画面的处理技法上可能很一般,接触水彩的时间也不算久,但是我所画的作品主要是表达自己看到的自然景象在内心产生的触动,对画的规则没有那么多的要求。
作画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个小朋友看到我手中的画突然停住了,聚精会神地看着,感觉他也在感受着自然与画,我觉得这一定会在他小小的内心种下一颗描绘自然的种子。
作者:李祥玥
《谧》

创作者说
我非常喜欢外出,喜欢走路,喜欢晒太阳,喜欢感受人人景景。人产生的情感总是千变万化,随着不同事件的发生,对同一景物竟然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我的作品大多没有什么系统,只是我生活中最直接的纪实,最直观的表达。
我觉得画面是作者对世界的看法与对自身的认知,所画的画面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审美与性格、喜好等等。我所画的大多想要表现生活中的柔软与温暖,市井气息让人舒适。
作者:舒晨雨
《有摩天轮的地方一定有爱情》
景观手绘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本土文化的方式,像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画笔绘出身边的景色,表达独特文化。其中一幅画是在百家湖1912取景的,那里有一个特色的摩天轮,商区也有很多情侣。我就想,可以把摩天轮和爱情联系起来,表现力会比单纯画景色更强。
作者:孙璐
《vivi》

创作者说
因为经验较少,我在绘画过程中总是把握不好颜色,控水也很困难,练习了很多张以后,才得出了现在呈现的这几幅画。这次采风去到了很多地方,也看到了很多我们平时看不见的美景。例如,之前去老门东,都是抱着游玩的心情,而这次去,则是以观赏与创作为出发点,因此也注意到了很多平常未曾发现的景观,有趣而又丰富。
作者:王徐萱
《藏在老门东中的童趣玩具店》
创作者说
这组画作的主题是Redamancy,它的寓意亦是Redamancy的中文意思“你爱着某人时,某人也在爱着你”。所以,我想让这一本画作的写生内容体现出浪漫的风格。老师带我们去南京每一个地方写生的时候,我都会把生活中见到的情侣相处方式融汇在画中。比如在南航樱花树下那一张,就是我看到校园里的情侣坐在湖边的长椅上,所以创作的时候,我就把这个元素加入到了樱花场景中,使画面富有了生气与动感,也使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更紧密相关。不仅仅是人,如果多多留意生活中小动物们的互动,并且多加想象,也能体现在作品的创作中。
作者:邢谦玥
《1865产业园》

创作者说
这个系列的画我都是满构形式创作,故画面里需要有非常多的元素,并且相互之间的排布也有讲究。我的画风都是比较具象的,基本上是有一个小故事背景在其中。比如明故宫主题那张,是考虑到现有的南航明故宫校区校址即为明故宫遗址,故作了一幅南航学子在一瞬间与七百余年前的小宫女在平行时空重叠、互相对望的画面。我选择的七个景点都是南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了。当然其中也有较小众的地点,例如石头城,但是它与南京的历史文化有巨大关联,石头城里的石头寓意不凡。
作者:徐宇洋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创作者说
这组作品将我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和南京各处的美景相融合,既体现了人物的俏皮可爱又塑造了标志性建筑,表达了我对人物和美景的喜爱。这次采风提高了我们绘画时的观察能力和水彩技法的运用,更加深入了解了南京各处名胜古迹,陶冶了情操。
作者:张博
《春雨过后》

创作者说
我比较喜欢描绘建筑,采风时感觉这些景观很适合绘画,便有了这一组作品。南京的很多风景都很适合画于纸上,我的这一组作品既是表达了对于南京的喜爱,也体现了春天外出写生的快乐心情。张老师带我们出去采风,让我对马克笔绘画更加熟练,架构画面时也学会了老师说的趣味性。
作者:张浩谦
《1912》

创作者说
绘画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生活记录,是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感情的一个综合表达,它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再现,我自己的情绪也包含在画面里。
看几场美展,访几处名胜,绘几幅画儿,办一次展、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这学期的《素描》课形式多样,收获颇丰。
“这次的学术交流会给我的启发很多,我觉得文化是一个传承和交流的内容,在传承的同时兼顾交流,文化才能发展地更好。外出采风对我来说收获很大,我感觉自己对于绘画的理解和原来那些禁锢在教室里的状态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认识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同时也通过采风的形式在南京转一转。现在自己对于南京还是一个新人,通过这次经历,我能够更多地去欣赏南京的风采。”张浩谦同学的话表达了同学们的共同感受。
感谢阅读
文稿|马雨舒
摄影|马雨舒
采访|林晓彬 马雨舒
编辑|张乐静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