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重生命的现世情怀
【原文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原文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这两章应该合起来作为一段文字来理解,讲的是孔子对于人的生命的态度。“食于有丧者之侧”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在有丧事的人家旁边吃饭”;“未尝饱也”就是他在这一天就没有吃饱过。为什么会吃不饱呢?当然是心中产生伤感,吃不下去的缘故!别人家有丧事,有失去亲人之痛,他为什么会伤感呢?除了对死者怜惜的人之常情而外,更重要的对于人的生命的敬重与珍惜。因此,如果丧家与他有某种关系他前去吊唁或参加了丧礼而哭过,那么,他在这一天就不会在唱歌了——用庄重肃穆的态度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与尊重, 不像我们现在一些地方对待丧礼的态度:有人的父母过世了,他的朋友前来吊唁。灵堂前行礼上香,下了灵堂,便与三朋四友聚坐在宴席上,猜拳喝酒,有些还要打牌赌钱,仿佛这朋友家的丧事为朋友们的聚会娱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一样,这样的吊唁,何有悲戚怜惜之情?与丧礼的精神相去甚远!

《论语》将这两章放在这里,不仅仅是突出孔子内心深沉的人之常情,更重要的是表现孔子是一个敬重生命的现世主义者而不是一个有生死轮回思想的宗教主义者。宗教主义对于生命大都有“来世说”,中国远古的文化传统中对人死之后就有“再生之说”,后来又与佛教结合有了“投胎转世说”,西方的哲学中也有“灵魂复活”之说,这便是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魂与天堂、地狱等等困扰人类几千年至今仍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由于宗教信念不同,对于生命的理解不同,对待现世中人的生死态度就不同。孔子是现世主义者,因此,他关注的是现世人生,珍惜现世生命,所以,在他的内心,才会有对生命非常敬重、对丧礼极其重视的情结和表现,这就是这两章文字放在这里的用意所在。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丶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