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
从名楼到博物馆
作者:广州博物馆
在近代变革的洪流中,镇海楼迎来了一次现代化转型,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1928年即民国十七年,在广州知名教育学家、学者、收藏家等的倡议下,国民政府决定在“革命策源地,总理诞降之地”的广州筹办博物馆,馆址就选在了越秀山的镇海楼,于是由当时的广州市长林云陔主持,在明代旧基上重修镇海楼,维持着明代的外观旧制,只将楼体内部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使得巍巍巨构,更为坚固。广东省教育厅厅长,著名学者黄节亲撰《重修镇海楼记》,后被刻于楼前东侧。如今镇海楼楼顶正脊两端各有一方石碑,上刻“民国十七年”,便是1928年重修的标志。

1928年重修后的镇海楼

1928年重修镇海楼年代标记
1928年11月,广州市立博物院筹备委员会成立,聘请了丁衍镛、谢英伯、陆薪翘、费鸿年、顾颉刚等14位文化名流为筹备委员。1929年2月11日,“广州市市立博物馆”正式在镇海楼成立,从提议(1928年10月24日)到建成开幕(1929年2月11日)为时仅三个多月,效率之高,为人们所称颂。这是今天广州博物馆的前身,是华南首座公立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之一,它的成立只比故宫博物院晚了三年多。正式向公众开放以后,《广州民国日报》登载了镇海楼开幕近三周,每天平均参观人数达六七万人以上的报道,可见其成绩斐然。这里诞生了中国田野考古的核心之一——广州黄花考古学院(1931年10月),出版发行了中国最早的考古学期刊——《考古学杂志》(1932年),“以刷新旧文化而产生新文化”,承担着启迪民智,提振人民精神文化和大众教育的重要责任。



广州市立博物院陈列展览情形


广州博物院成立后观众前往参观情景
1936年,博物院一改此前的管理委员会制度,设立院长制度,由谢英伯任第一任院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局势日渐紧张,博物院被迫关闭,当年7、8月间,博物馆同仁迅速将文物装箱,紧急转移到今天海珠区、越秀区的一些机构寄存。1938年,广州沦陷,日军占领了镇海楼用于存放火药。为了一批珍贵陈列品的安全,工作人员又辗转将它们转移到一德路的石室天主教堂存放,可惜还是没能躲过日寇抢劫,最终散佚。日军占领广州期间,为了实行文化侵略和控制,将博物院和中山图书馆合并为“广州市立图书博物馆”。抗战胜利,广州光复后,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复馆,更名为“广州市立博物馆”,由当时的教育局委员胡肇椿任馆长。不过由于国内战事频发,政局动荡,加上经费支绌,人员不稳,博物馆在1949年底广州解放前夕再次撤销。

日寇侵占广州期间的镇海楼。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楼中设备被毁,文物被劫。图为一张日占时期以越秀山镇海楼为景物的明信片。右上角书有“广东观音山五层楼,昭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广东宪兵队可济”字样。昭和十四年即1940年,当时镇海楼山墙上尚有国民党党徽标记

1946年广州一家人到越秀山春游,在镇海楼前合影
广州解放后,广州的博物馆事业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通过考古发掘、国家调拨、社会征集、社会各界捐赠或购买等,奠定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基础,主体陈列“广州历史陈列”逐渐完备,向城市博物馆的方向稳步发展。1954年,正式更名为“广州博物馆”,以镇海楼为主馆址,一直延续至今。身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历史文化名楼和城市博物馆,而且建馆92年来主馆址从未变更,这放在当今国内是极为罕见的。

1953年5月11日香港《大公报》刊登广州博物馆开馆以来情形
在这座见证着广州数百年沧桑变幻,承载着广州人共同城市记忆的古楼里,一代又一代博物馆人为保护、研究地方珍贵史料而努力奋斗,2016年,广州博物馆正式晋身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9年,镇海楼更荣登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列,成为当中唯一一处与城市博物馆相融合的历史文化名楼,广东省内仅此一家。目前,镇海楼内常设“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展览,选取了从史前、先秦时期到广州解放近千件代表性文物,重点展示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现代市政改革先行地等历代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变化。可谓一楼承载千年城史,一展浓缩千年城事。

“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内景
层楼高踞越王台,一抹彤云曙色开。摘斗摩霄凝望出,英雄既往又开来。镇海楼是明清以来名冠岭南的一方人文胜景,又是近代启发民智的岭南文博之光,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美蓝图中,镇海楼必将焕发新的风采,在新的征程中赓续历史文化血脉!

【欢迎投稿】
附:《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启事
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以西汉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是广州历史文脉起点和岭南文化的集中代表,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在越秀山上,有广州城标“五羊石像”,有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有广州仅存的明代古城墙,有清代的四方炮台,有民国的“中山纪念碑”,有著名的越秀山体育场等等。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是广州历代著名的重要旅游胜地。为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越秀山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非遗保护,越秀公园特联合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广东广播电视台声创融媒工作室、广东粤语语言艺术团等单位共同开展“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活动,深入挖掘千年越秀山的魅力,展现大美羊城风采。
投稿方式
投稿作品应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大赛征稿邮箱:yxgyzw@126.com。邮件标题应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字样,投稿作品正文后应附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
不方便使用电子邮箱的市民,也可将自己的作品寄送至:广州市解放北路988号越秀公园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请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
(详情请搜索相关征稿新闻)

责编丨何金德
编审丨朱晓秋
发布丨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何金德导演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