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
山居十七载《东厢》
作者:苏小华

(右二作者苏小华1985年和同事合照于广州美术馆)
1986年我们家搬到美术馆的时候,住的是主楼的耳房,耳房共有两间,一间靠东,一间座西。我们家住的是靠东边的那一间,房子不大只有16平方米,却有八条大柱,气派非凡,想起《西厢记》的故事,遂把我们的新居命名为“东厢”。
两间耳房属于仲元图书馆的附属建筑。1927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的李济深提议为粤军名将邓仲元创建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图书馆。
邓仲元(1886—1922),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辛亥革命后历任广东都督府陆军司长、都督府参谋长、粤军参谋长等职。在讨伐袁世凯、驱逐盘踞广东的军阀龙济光、莫荣新等战役中,功绩卓越。1920年孙中山建立粤军第一师,委任邓仲元为师长。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筹备北伐,邓仲元奉命率第一师留驻广州。1922年3月21日,在广九车站遭陈炯明族弟陈觉民指使的凶手暗杀,3月23日凌晨不幸逝世,年仅36岁。

仲元图书馆于1928年12月24日奠基,1930年9月底竣工,1932年3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沦陷,图书馆亦因此停办。之后,仲元图书馆做过广东省立艺专的校址、体委的体操练习场等。1956年冬,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仲元图书馆旧址筹建广州美术馆,1957年2月17日,标志着广州美术馆正式开馆的首个展览:《故宫博物院藏明清绘画展》开幕。
仲元图书馆和差不多时间修建的一批建筑,如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广州市人民政府主楼等,到现在已过了七八十年,仍然是广州市最美和最大气的建筑。当时不知是否为了突出主楼还是有什么构思,两耳房挖地三尺建造,所以房子低于地平面。逢到下大雨的时候,水就会哗啦啦的往屋里钻。我们唯一的邻居,相隔50米的“西厢”女主人素秋的父亲,是空军里的师长,一次来看女儿,正碰到这种景象,水进屋都有半米深了,鞋子在水中飘来飘去,就像航行在大海里的小舟,可女儿一家还在呼呼大睡。师长把女儿一家叫醒,齐心协力,好不容易把水清出屋外。师长心疼啊,女儿嫁得冤枉,住的条件这么差。女儿为了安慰父亲说,不差不差,你看对门,还是大画家呢,他们家不也照样进水。师长过来一看,我们家也是一片狼籍,心里好像才平衡一点。

这房子除了进水这点有些麻烦,其他都非常合我的意,周边的环境在广州可谓独一无二:单门独户,老树遮天,绿叶环绕,门前有空地半亩,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我在那养过鸡、鸭、兔、猫、狗、鹌鹑和各式各样的鸟,还有老鹰和懒猴。
记得我们养的一群鸡里有一只黑色的小母鸡,身材娇小苗条,翅膀修长,天天晚上喜欢飞到树上睡觉。白天下来吃东西时,一遇到什么事情就立马飞回树上,正所谓若有合适环境,黑鸡也可变凤凰。
懒猫毛毛,平时动作缓慢,常常懒洋洋的仰着身子睡觉。但只要有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小鸟一飞过,毛毛动作瞬间灵敏,“忽”的一声弹起半米,四爪一合就把小鸟给抓获了,它的饮食基本就是这样自给自足解决。

(作者苏小华大学同学陈运权1989年在作者家写生画)
老鹰是我在从化温泉桥头的集市里买回来的,模样长得特别英俊,两条剑眉和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开始我每天往笼子里喂它吃肉,后来不忍心在这么大自然的环境里,囚禁这么威武的动物,就把它放出来了。可它已经和我们建立了感情,并不走远,不时飞一圈又返回门前的树上,我每天照样喂它肉吃, 看着它的毛色越来越光亮,心里真高兴。可是有次家里来了个不懂事的小孩, 用竹竿逗它玩,老鹰大概以为是赶它,飞走后就再也没回来了。
我还在门前种过芭蕉、木瓜、黄皮和各种花草。有天清晨,一出门,眼前的景色让我很感动:一夜的风雨,打落了满树的紫荆花,地上、屋顶上、芭蕉叶上全洒满了紫色的花瓣。淡紫色的花瓣在墨绿色的芭蕉叶衬托下,有一种说不出的凄美。我马上搬来画板,如实地把眼前的景象画下来,便成了一幅作品,取名《昨夜风雨声》,参加展览还获了个大奖。天气好的傍晚,捡回一些干树枝,用柴炉和瓦煲熬老火靓汤,唱着歌看着那袅袅的炊烟和慢慢降临的夜雾。

【作者简介】
苏小华,198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现为一级美术师、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任广州美术馆馆长、广州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广州画院副院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

【欢迎投稿】
附:《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启事
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以西汉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是广州历史文脉起点和岭南文化的集中代表,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在越秀山上,有广州城标“五羊石像”,有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有广州仅存的明代古城墙,有清代的四方炮台,有民国的“中山纪念碑”,有著名的越秀山体育场等等。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是广州历代著名的重要旅游胜地。为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越秀山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非遗保护,越秀公园特联合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广东广播电视台声创融媒工作室、广东粤语语言艺术团等单位共同开展“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活动,深入挖掘千年越秀山的魅力,展现大美羊城风采。
投稿方式
投稿作品应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大赛征稿邮箱:yxgyzw@126.com。邮件标题应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字样,投稿作品正文后应附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
不方便使用电子邮箱的市民,也可将自己的作品寄送至:广州市解放北路988号越秀公园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请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
(详情请搜索相关征稿新闻)

责编:何金德
图片:作者提供、部分来源网络
发布: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