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牛保东,网名青松。陕西省延安市人。男,高级工程师。延安市宝塔区林业局退休干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爱中国诗词。有红色文化及故土风情的诗词等文学作品,散见于省、市、延安(社区文化)等网刊及诸多媒体平台。
红色情怀(组诗)
文/青松
红色文化耀书乡,
峥嵘岁月创辉煌。
缅怀英雄革命史,
軍民情深赞歌唱。
一、英雄传奇
时空穿越三五年,
革命风暴卷汾川。
民族英雄刘志丹,
闹红临真一片天。
延長战后转石村,
军部驻地井滩院。
鱼水之情深似海,
英名流芳万代传。①
二、挥师东征
红军长征到延安,
首场恶战在鄜县。
直罗战役奠基礼,
一方面军凯歌传。
胜利转移临真镇,
古屯石村军旂展。
休整数月又开拔,
挥师东征斩阎顽。
三、随军医院
牛家大院数百年,
农耕文化薪火传。
耀眼门匾“耕读第”
照壁苍桑载诗篇。
随军医院建奇功,
将士痊愈勇征战。
救死扶伤行道义,
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师部灯光
直罗鏖战奏凯歌,
山村休整渡冬月。
土窑寒夜油灯亮,
师長运畴细谋略。
将士心红志更坚,
不畏征程险途多。
挥师奇兵过黄河,
东征晋地斩阎罗。②
五、无名烈士
红军台上建陵园,
无名烈士永長眠。
英雄忠骨葬他乡,
浩气長存上九天,
蒋匪当年犯延安,
砸碑平坟毁墓园,
神洲永把英烈赞,
革命江山红万年。③
六、英雄一营
抗日烽火华夏燃
三五九旅战汾川。
七一七团英雄营,
驻扎石村保延安。
戍边垦荒六年多,
艰苦奋斗谱诗篇。
胡匪侵犯离故地,
数十春秋仍怀念。④
七、老宅情深
龙山南麓老宅院,
风雨苍桑数百年。
八路戍边保红都,
峥嵘岁月功勋建。
鲁艺编篡“藍花花”,
陕北民歌创经典。
红色政权设政府,
底蕴厚重载史卷。⑤
后记:我的故乡,“中国传统村落一石村”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那里红色文化底蕴厚重,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红色传奇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民间,让人永难忘怀!
注释:
①一九三五年五月,陕甘红二十六軍解放延長县后,刘志丹率部在石村修整,住在井滩牛振邦的院内,刘志丹曾送牛金彪(牛振邦的次子),一条毛毯留作纪念。这个美好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②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的第一场战役,就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在今延安市鄜(富)县进行的直罗鎮战役,直罗战役的胜利,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直罗战役结束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转移到临真镇休整。红一军团林彪、聶荣臻的司令部就设在石村对面寺台山下的八面窑,(后搬到临镇)随军医院就设在石村的牛家大院,陈赓的一师师部设在老革命军人牛光汉家的大院里。先后有多名党政军队领导,亲赴石村,慰问和看望住院的伤病员官兵和驻村将士。(当时任红一方面军一軍团政治部付主任的邓小平还为即将出生的牛金鈴起名党胜’)。休整两个多月后,在葛同书院旧址改成的操场上,(设立的东征誓师分会场)举行誓师会后,挥师东征。赴山西在阎锡山的统治区,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一军团直罗战役后,转移临真镇休整,不少伤病员在牛家大院的随军医院内疗病养伤,因当时医药短缺,医疗条件极差,加之水土不服,有二百多名红军将士就牺牲在这里。部隊把这些烈士掩埋在梨树山下的前陵台,也叫红军台。梨树山也叫风凰山、梨树圪塔,山脊线以西的土地,属于石村管辖。蒋匪侵延时,陵园被毁。部分墓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修水渠扩大灌溉面积时被平整为农田。陵园土地一九七五年划归延安县临真苗圃管理。烈士陵园至今尚未恢复。
④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一营,曾于一九四O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驻扎石村垦荒戍边,保卫红都延安。四七年三月十三日保卫延安之战,在木瓜崾崄打响第一枪,随后部队撤离石村。
⑤石村前村离休老干部,牛汉臣家的老宅院曾是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一营四连驻扎六年多的连部和战士宿营地。窑洞内的墙壁上,畄有部队的枪架和黑板等遗物,还有至今保护较完整的,原四连部队驻扎时畄下的部分文书笔记原件。这里还是多名鲁艺文人编写陕北民歌“藍花花”的首选采风地,“藍花花”民歌的首次整理初稿就完成在这里;还是红色政权石村乡政府的最早办公地点。
“中国传统村落一石村”的,多处红色老宅院,虽被列为陕西省文物旧址保护范围内,立碑告示,但因長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断壁残垣,荒草遍地,让人难以想象,急待修缮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