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安别忘了喝碗水盆羊汤
作者:周其河

应西安文友之邀,我于四月十四日启程去古都西安。临行前,儿子周黎一再叮嘱我:"爸,去西安别忘了喝碗水盆羊汤,它对滋养胃子可好啦!""啊,这么吃”,我随口应答。"的确脍炙人口,下次我们再去西安,还要吃够够",儿子接着说。我回味着儿子的话,想起儿子儿媳还是十多年前去西安的,对吃水盆羊汤还这么记忆犹新,想必一定是滑嫩爽口。我随口答道:“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品尝一下。"
来西安几天,一直随团参观游览,精神食粮充足有余,物质食粮倒有点不如人意,吃的都是包餐伙食,有时食不甘味。尤其去延安那两天,那里的菜辣得够呛,正合四川、湖南等地游客的口味,而对于我这个江苏人来说有点不适应。一天三顿基本上是同一个菜谱,有的食之乏味,有那么一点残羮冷炙之感觉。此时我的胃寒又发作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我的情绪。
二十二日晚约莫十点多钟,我从延安返回到西安住宿地,赶紧从包里掏出爱吃的肉松充饥,看着西安的电视节目,不经意间睡觉了,一觉醒来大天光,几天来的疲劳一下消失了。我急急忙忙拾掇了一下。因为今天上午九时许,文友沐霖约我去碑林博物馆参观,时不我待,我得赶紧下楼去。

我 三步并成两步地来到了滋味传奇的一家快餐店,那是我和一位武汉文友曾经做客的地方。一碗小米粥,一个鸡蛋,一包牛奶,一小笼肉夹馍,美味更美胃,服务真到位,痛痛快快地吃个饱。与老板娘打声招呼后,马不停蹄赶往公交站,乘着我熟悉的218号车驶向附近的地铁2号站。西安地铁每隔一丶两分钟就有车来,方便极了,到底是声名遐迩的大都市。地铁上摩肩擦踵,项背相望。这时一位大约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主动热情地再三让座,我真不好意思地领了情,雷锋精神在西安地铁上又再現啦!
从永宁站下了地铁,抬头一望,文友沐霖早就在站口笑嘻嘻地等候我。我们俩兴致勃勃地谈笑着,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目的地。
碑林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馆藏文物有11000余件,11个展室。我们有重点地瞻仰了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还有《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唐代碑刻。别的只能走马观花,游览一遍而已。也许沐霖是常来之客,可算是了如指掌,他一边津津有味地讲解着,一边指指点点,饶有兴趣。从沐霖精辟的解说中,可看出他文采的博大精深,以及他对碑林文化的深透了解。

渐近中午十二点了,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我们赶紧跨出博物馆,按照我要吃水盆羊汤的要求,沐霖带我直奔附近一家水盆羊汤店。还没到店,大老远的香味扑鼻而来,真有芳香四溢之感,让你垂涎欲滴。来该店的人们络绎不绝,他们在排着队在静候着。好在沐霖熟悉店主人,让我们插了个缝隙,只等了几分钟就进店落座。我凝视墙上悬挂的风姿各异的牌匾,其中一牌匾上书写着水盆羊汤煮熬经过,让我略一了解。这时,沐霖又给我聊起水盆肉汤的详细过程。这家潼关肉夹馍店,兼营着水盆羊肉汤,虽不是名店,但也毫不逊色。他们这店如此生意兴隆,奥妙就在一碗汤里下了狠功夫。一般情况下,羊肉和粉丝早早的就备好在碗里,点过单以后,厨师只需浇汤即可。不过你可别看这个过程,味道能不能散出来就靠这一下。浇汤的时候,热腾腾的汤在碗里打个来回,又迅速被倒出;紧接着再浇,如此往复三丶四次,羊肉与粉丝的香味,才能瞬间被激发出来。为了熬好汤,老板可真辛苦啦!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处理羊肉。调理和火候都是有大厨亲自把握,只选品相最好葱姜、桂皮和大料,从早上一直煮到下午,足足熬过十个小时。当然羊肉是重中之重,须选肥而不腻丶皮薄骨细的同羊,自古以来同羊就是澄城水盆羊肉的主要原料;每天下午五六点钟羊肉出锅,一整扇羊排端到门口的桌子上剔骨,光是看着就香,一般这个时间段老顾客最多,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踩点打卡。

我正聚精会神地听着沐霖的叙说,忽然间,服务员叫号叫到我们,我们赶忙将热气腾腾的水盆羊汤端过来,你看那汤色清亮、汤汁香气扑鼻。我赶紧用筷子搅一搅,好将热气早点退去,再用筷孒一捞全是羊肉,我慢慢地靠着碗边喝了一小口,那味道真绝了,再吃上一口精心炖出来的羊肉,肉质软烂,真是肉汤鲜美。再咬上一口锅盔饼,它酥脆里嫩。我和沐霖慢慢地品尝羊肉汤的味道。啊,说也真怪,一碗羊肉汤下了肚,解了馋,整个人感觉暖和了。真是价廉食美啊,一碗羊肉汤只需30元呀!也难怪儿子再三嘱咐我别忘吃碗水盆羊汤。

吃上一碗水盆羊肉汤,几天来的疲劳烟去云散,心理状态大不一样,酣畅淋漓,浑身舒坦。沐霖深有感触的说:“其实羊肉汤的真谛并未浮出水面,它需要长时间的体味其中的奥妙,其中个中大有道理的,只有老陕才会有的钟情。"是啊,西安人每每吃上羊肉汤,定会品味出它的真谛。我非常羡慕沐霖是西安人。吃了羊肉汤,劲儿倍儿增,我和沐霖又兴致冲冲地奔向鼓楼了。 图片

作者简介图片
周其河,男,195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退伍军人,曾在山东广播电台、济南日报、军区前卫报发表过豆腐块大小的通讯新闻。中心学校校长兼支部书记。曾在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杂志、省教研室、山西省教育教学论坛发表不少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