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黄帝造龙的历史真相——黄帝“合符釜山”首创中华龙和龙文化
黄 业 盛
我们是谁?是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众所周知,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然而,龙是什么?龙的起源是什么?以前尚未有定论,是个千古之谜。毫无疑问,龙的起源是个艰深难题,可谓是中国文化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研究员指出的:“龙的问题如此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事实正是如此,几千年来,龙的真相被湮没,龙为何物竟成了千古之谜。作为龙的国度和龙的传人,却说不清龙和龙文化的来龙去脉,说不清为什么我们是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这不能不使每一位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感到愧疚!这是一个令人深思和急待解决的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更是每一位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其实关于“龙的起源”真相,早在不同时期的古籍中有前后可以互证的记载,只是以往未能正确解释和深刻领悟其精华之处罢了,而且还有考古文物和古代文字以及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进一步证明。本文就此进行论述,以期正本清源,使我们走出误区,真正做到科学而不是盲目、深刻而不是肤浅、全面而不是片面地传承和弘扬好黄帝首创的中华龙和龙文化。
一、中华龙的原型是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的虚拟神物
龙是什么?龙的原型是什么?这些问题其实早在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在商周时期成书的《周易》中就多次提到龙,把龙作为预卜吉凶的征兆。如“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等爻辞。从“潜龙(可水里游)、龙在田(可以地上跑)、飞龙在天(可空中飞)”的辞词中,就已非常清楚地看到一个铁的历史事实:即远在商周时期前,龙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早已作为神物。尤其是龙的形象,早在商周时期或更早之前,或者说龙在最初起源时的形象即龙的原型,早已被中华祖先确认为可水里游、可地上跑、可空中飞的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的虚拟神物。换言之,只有符合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虚拟神物这一独特形象,才有资格被称为龙。把不符合这一独特形象的其它之物胡乱指称为龙,是迷乱误导,是混淆视听,不是实事求是。
正如台湾学者蒙天祥先生于2004年发表在《广西文献》刊物的《为“龙”正视听是我们的责任》文中特别指出:“世界各民族有用所谓‘图腾’或动物来代表自己的精神、信仰或特色,有的用鹰、有的用雄狮。中国人自己创造了象征全能的大自然力的龙来代表自己,自认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心中的‘灵物’,不是一般的动物。从这里也可看出,选择‘灵物’,与选择禽、兽来代表自己,正是民族之间不同之处……龙是灵物,是中华民族所独创独有的。”灵物即神奇之物,就是神物,龙是中华民族独创独有独特的虚拟神物。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原系主任、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炳祥教授和崔应令副教授于2007年撰文《人类学视角下“龙”的形成与变迁》强调:“龙的内涵(即龙的实体形象)是飞鸟、走兽、游鱼、爬虫的综合体,是一种水陆空三栖动物,即多种动物乃至所有动物的概括与象征”,指岀了“在研究龙的历时性内涵时,需要对考古发掘的表达古代先民观念的图形符号和古典文献所记载的材料进行还原工作。古人言龙形九似,似是一个比喻词,这是龙的形象被记载下来的时候古人所运用的语言。在古人的思想中,九似即为九是,九为虚数,极言其多。九似是一种综合的结构,其中所似之物皆为动物”。俩教授此番独到的分析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深刻阐述,使人得知龙在它最初起源时的实体形象即龙的原型应该是一种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是多种动物乃至所有动物的概括与象征。这一论述与《周易》最早记载了龙的实体形象最初是水里游、地上跑、空中飞的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的独特虚拟神物的情况完全吻合。
还有早在1998年,为了廓清人们对中华龙形象和内涵的杂乱之见,同时提升中华龙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实施、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由我国8个民主党派、国务院5个部委、全国政协两个专门委员会共同发起成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他们组织指导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深度研究和大力弘扬中华龙文化。他们于1999年组织课题组,研究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力图从理论上回答中华民族为什么以龙作为自己的象征。
经过细致地梳理,研究小组将中华龙的主要精神内核阐释为“团结合力”,认定了《史记·五帝本记》中记载的5000年前黄帝“釜山合符”重大历史事件,认定了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和谐共生、团结合力”,认定了中华龙的形象是多种动物形象的虚拟合成,体现了民族大团结理念。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的肯定,他于2000年4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文章明确提出这一论点,并在海內外引起重大反响。他指出:“我感到,我们必须深入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科学而不是盲目、深刻而不是肤浅、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境界……但是龙并不是曾经存在过的动物,而是中华文化精神象征的产物。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使用某种动物的形象作为民族、城邦的象征、徽记。比如狮、虎、鹰等等。至今欧洲一些国家的国徽上还保留着这些形象。但这种图像都是具体的、单一的动物,戴着皇冠,或举着宝剑,甚至加成双头。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物和文化象征却是想象和抽象的产物。龙既能在空中腾飞,又能在水中遨游,还能在陆地上行走。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沟通和统一,即追求人与自然沟通和统一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以后也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典籍中,是我们今天必须珍惜和吸取的思想财富。……
我认为,从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上说,龙文化首先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由于华夏儿女都能在龙的这种精神内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前景,因此便共同赋予了龙这种与天地沟通和统一的力量。我们首先可以从龙的形象构成中予以论证。……在中华民族逐步走向融合统一的进程中,龙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化标志,说明龙的形象是各个部落动物图腾的综合构成,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意愿。据资料记载,黄帝会盟各部落,以龙作为大家的共同图腾;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部落联盟,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夏朝,也是以龙作为共同的图腾。……”





如上图所示,考古文物证明了龙是虚拟形成的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即万兽合一至尊之神。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诸多商代青铜器就有蛇兽鸟特征和形象的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的龙纹、龙形实物,这是古人虚拟形成的可水里游(蛇形)、可地上跑(兽形)、可空中飞(有翅膀)的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的龙实物,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虚拟形成的万兽合一至尊之神的青铜龙实物。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龙纹、龙形青铜器,出土数量多、形成系统,可见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龙纹、龙形,也完全符合《周易》中所描述的龙在最初起源时的形象即龙的原型,是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的虚拟神物的判断。
(未完待续)


黄业盛个人简介
黄业盛,汉族,中共党员,籍贯广西浦北,1954年出生于广西贵县。
原任广西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书记和广西测绘职工中专学校书记兼校长,曾获得三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十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以及业余发明获得五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是三十年前的广西首座北回归线标志即桂平北回归线标志项目的建议者和具体负责人;是广西贵港市历史文化研究小组副组长。
广西贵港市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广西收藏协会第二届的副会长和第三届的副秘书长、
广西中国—东盟经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乡协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南宁市德宗文化艺术馆副馆长。
十几年来,学习、研究、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专攻研究中国高古玉器和中华三祖文化以及中华龙凤文化等。
撰写百余万字100多篇研究论文和鉴赏文章,有5篇研究论文在两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或主讲、或发言、或公开出版,有20多篇研究论文分别在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华民族文化网、中国苗族网、人民网、央视网、凤凰网、山东博物馆网、苗族文化网等十几个网站上发表刊登和转载,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以及被邀请作龙文化专题讲座。
在探索发现黄帝、炎帝、蚩尤中华三祖文化和中华民族形成以及中国文明起源、中国龙凤起源、“南宁五象岭传说”起源和遍布全国各地的“秦始皇赶山鞭传说”起源和产生原因等方面有一系列独到和创新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