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子修养人仰止
【原文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和他一起唱。
用孔子喜欢音乐,在与人一起切磋音乐时的表现,反映他虚心好学、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的品格。
【原文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文”指文献,可以引申为书本知识。“莫吾犹人也”就是“也许和别人差不多”的意思。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但若用身体力行的君子标准来衡量,那我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紧接着又说:“至于说圣贤与仁德,那我岂敢担当?!我只不过是向着圣贤仁德的方向努力,学习实践不感厌倦,教诲别人也不感到疲倦而已。能这样评价就行了。”他的学生公西华对他说:“先生的这种谦逊与豁达正是我们这些弟子所学不到的。”
【原文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素怀诚敬心自安
接下来又给我们讲了孔子的一则故事:
【原文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说是有一回孔子生病了,而且还可能病得很重,久不见好,弟子们很是着急。于是,子路就请示孔子搞一个比较浓重的祈祷仪式,请神灵保佑孔子早日康复。“请祷”就是请示祈祷的意思,就象现在那些相信迷信的人一样,请一个巫师,摆一个道场,画符念咒,做出一副非常虔诚的样子,跪拜祈祷。这样的情形在春秋时期大约是很盛行的。医学不发达,人们把生老病死的主宰权寄托在神灵身上,祈福祈寿是很自然的。同时,这种祈祷仪式的规模又往往体现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为一种显摆身份权势和地位的形式,那些达官显贵总是在规模与程式上极尽奢侈,使本来用以表示对神灵诚敬的祈祷礼仪带上了炫耀的媚风俗气,孔子对此很反感,因此,当子路向他请示时,他就故意问子路:
“向神灵祈祷,病就会好了,真有这样的事吗?”
子路非常肯定的回答说:
“有啊!《诔》文上就有:‘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这样的记载。”《诔》是记录历代帝王祈祷神灵祭文的文献。“神祗(音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这时候,孔子就说了:
“如果真是那样,我早就向神灵祈祷了!”意思是:我平常对神灵抱就着一颗诚敬的心祈祷着,现在,又何必专门做那样的仪式呢?

有学者认为,这一章表明了孔子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也有学者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正好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以我之见,这一章其实是孔子借生病要不要祈祷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做事贵在诚敬,与信不信神灵没有关系。如果平时不烧香,临事抱佛脚,那样的话,即便有神灵,神灵又安能帮得了你?即便是摆出多么大的场面去祈祷,也是无济于事的。传统文化讲积德行善,“积德”就是说平时要心向善,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就会积成大德。如果平时不向善,做事不认真,待人不诚敬,酿成的后果是谁也挽救不了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

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