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纸伞(外一首)
作者:于敏(黑龙江)
童年时经历过的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淡忘了,惟独那把油纸伞,还停留在记忆里。
林区的孩子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好玩的,一年到头只能以大自然为伴。风霜雨雪都会成为我们的玩物。

皑皑白雪沥沥细雨,可以锁住大人们不出门,却很难绊住孩子们的脚步,不管天气如何恶劣,他们照样地疯跑乱闹。再有办法的家长,都很难管住自已的孩子,有时很让家长头疼,只好由着他们旳性子,爱怎么跑闹都不管。

在风雪天里还好说,再怎么着也不会闹出病来。倘若在雨天被雨淋了,被雨激住,就难说了,有个头疼脑热的就让父母着急,可是在那物资匮乏的林区家里,又能有什么雨具能给孩子挡雨呢,于是孩子们就拿来麻袋,窝进半条成一个角形雨披,这在当时林区很流行,这种简便的挡雨用具,充分显示林区人的智慧,一直到现在仍然有人用着。

后来因父母工作关系,我们跟着进城了,见到有这种油纸伞着实好看,软磨硬泡地缠绕大人,总算得到了这件宝物。这种雨伞是用桐油浸过的纸做成,打在手上还能闻到桐油的气味,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油纸伞上,如同美妙的音乐,撩拨着少年人无忧无虑的心,越发觉得这油纸伞的可爱。它伴我度过了许多年,直到后来我考上高中,走进了大城市,有了别的更新的雨具,我才把它弃置一旁。不过只要看到它,便会想起童年以及雨天快乐的生活。

我的这把油纸伞,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有一个原因,那是我在上初中之后,老师们演话剧,曾向我借过这把油纸伞,这算什么事情都想显摆的年纪,就是这样本来跟自己不搭界的事,总要想表现出优越性。现在想想也觉得很好笑,其实这正是少年人率真之处,这会儿即使有这样的想法。都会 深深地埋在心底,也不会再这么做,可能这就是成熟吧。
2021,11,3
於大庆

用文字写乡情
作者:于敏
有一天没事儿的时候,随手打开电视机,就被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吸引住了。“一碗水、一杯茶、一朵云、一生情、一片地",都能唤起我的乡愁。
黑龙江省桦南林业局,一片平展的慢坡地。坡下是一条小河,河水特别清,很浅,河里有小鱼小虾,河岸边长着野花野草;坡上是一排排的平房,那时候大都是茅草房,砖房几乎没有几间。这些都是局里分给工人们的公住房,是免费住宿的。房后有一小块儿不大的菜园,一棵棵小果树和各种小菜,绿油油很美。早晨有鸡鸣犬吠,黄昏是炊烟归人,邻里都近如至亲,这便是我的出生地,我的故乡,满眼都是新奇的风景。

这里有我的学校、老师、同学以及我的父母、亲戚、朋友,这儿有我儿时的梦想。一段段记忆、一个个场景、引发出一阵阵乡愁。乡愁是想家的歌,乡愁是远行的酒,乡愁是对人生的一个驿站的辞别和留守。乡愁记下了我生命中太多的节点丶爱点丶热点丶难点丶泪点和启落点。乡愁真的是无价情思啊!
有什么办法能让这常存于心中的思情,恋故的感动也像电视节目一样,通过一种载体,让更多的人得到精神上的分享和感情上的共鸣呢?我边看电视边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选择通过文字的方式,用心去描绘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句子,我都会琢磨许久,细细品味,才能写到纸上。我从童年住的房子,小胡同,老院子,直到搬进公房,住高楼,写我读过的小学丶中学,少年时代常去玩的公园、绿地、林场苗圃、书店、商店、超市、大街小巷。林业局的风景尽收我的笔下,要写的太多了,这些无时都能唤起我对故乡的记忆。

我要用文字把家乡的美景展现在世人面前。写到激动的时候,我也会泪流满面,不知不觉会有一种近乡情的不安和冲动,停不下手中的笔,一个个脚印,一阵阵的激动,都能勾起我曾经的回忆,展现在我面前的一连串景象,让我自己又一次重新走在童年和过往的回忆里,在历史的风霜雨露中经受着洗礼。
家乡变化太大了,我们家曾经住的礼堂街,现在是一条宽敞的主街一眼望不到边,街道两旁整齐的楼房特别漂亮,原来街西口的菜市场已经搬到了楼里面。在我的印象中,菜市场是在马路边上,特别是早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相当热闹,育新小学也无踪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宽阔的篮球场,各种球类运动都在此举行。看运动健儿正在接受训练,准备迎接着各种比赛。

让故乡在自己的笔下闪光。由点到面,由古老变年轻,由模糊变得鲜亮。到处都彰显着改革开放之后家乡的变化,让我写不完,党的林区棚户区改造让我们林业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上海十几年,2015年秋回家,根本不认识回家的路,展现在面前的是宽宽的马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绿化特别好,公园、绿地、休闲广场一应俱全,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要不是同学来接我,真的认为自己走错城市了。
故乡的景真美,故乡的情真浓,故乡的人倍亲,我爱你我的故乡。
2020,10,9
於大庆

作者简介:本名:于敏。网名:冰雪。佳木斯市桦南县人。以牡丹之英姿激励,飞歌与牡丹之壮美,承牡丹之不争中绽放。不失文字的寻觅,慰藉在冰雪铺的路;帆升着今天不眠的星星源于昨天对视的双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