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湖之滨、古大运河穿城而过的无锡城,山河壮丽,景色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她震古铄今,是吳文化的发源地。更让人欣慰的是,一曲悠扬的"二泉映月"乐曲,把你带进并不显眼的茅屋采椽、断壁残垣的阿炳故居。它虽不显眼,却是中外游客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曾是中国民间音乐大师阿炳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所在地。
一方水土一方人。孙子周思溢与他(她)的小伙伴们八级胡琴演奏,指考《二泉映月》,并顺利过关。当地无锡人对阿炳崇拜得五体投地,学习胡琴蔚然成风,拉起《二泉映月》熟透于心。可见《二泉映月》在华夏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为了进一步了解阿炳生平,崇敬这位民间音乐大师,十月二十日上午九时许,我又专程前往阿炳故居,再次亲临感悟对阿炳的认知,从而更加敬慕闻名遐迩的中国民间音乐大师阿炳。

临近阿炳故居,一块石碑映入你的眼帘,"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可见国家对此文物的重视程度。
走进阿炳故居,我的心情是十分凝重的。院子里静悄悄的,从那低矮的屋檐下,一指能戳破窗户内,人们似乎能看到这位民间音乐家贫困交加的身影。破旧的茅屋家徒四壁,显得十分凄凉。从破旧的房内进入,映入眼球的便是墙壁上挂着的照片和著名人士对他的留言,其中原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留下了笔迹。
再进入下一个屋子,看到有三个高架子,我从上面拿下耳机戴上,能听到阿炳的名曲。往里面去的房子,便是阿炳起居的地方,像似保持了原状。破旧的蚊帐耷拉在灰突突的床上,床旁边摆放简陋的吃饭桌子和一个掉了漆的柜子。柜子上有两个旧箱子和一点衣物。柜子旁边还有破旧的竹箱。门口处还有一个四脚小桌,此外别无其它东西。不难看出阿炳的生活是穷困潦倒,让人看了寒酸。这可能也是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一个缩影吧。因而就在这厄境的环境中,阿炳人穷志坚,仍念念不忘他那喜爱的音乐,并为此而奋斗了一生。

阿炳的童年十分悲凉。在当时那个时代,阿炳的出生,给华清和与吳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吳氏,她作为私生子的母亲,饱受了封建礼教的精神凌辱和种种折磨,在阿炳四岁时,吳氏忧郁而死。失去了母爱的阿炳,托付给老家族一位婶娘抚养。8岁那年随父华清和回城中,入观成为一名小道士,起名华彦钧。父亲对他严格要求,教他巜三字经》、巜百家姓》等,还教他练习毛笔字,进行启蒙教育。阿炳聪明伶俐,进步很快。为了生计,父亲又传授乐艺,督促他学习乐器演奏,背诵工谱和经仟。由于阿炳勤奋好学,刻苦磨炼,又有音乐天赋,悟性快,记忆力强,很快熟练掌握吹拉弹唱念,并对道教音乐进行深钻。他用童年的聪颖,打下音乐学习的坚实基础;他用少年的智慧,把自已锻炼成为一名功力扎实的民族乐器演奏家。真可谓滴水可穿石,百炼方成钢啊。
父亲华清和病逝后,阿炳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主持。开始还云程发轫,后来由于不善于经营,香火越来越少,无法维持正常生计,到了无法挽回的残局,被迫离开雷尊殿。1925年前后,他双目先后失明,在一片漆黑中,他顽强地与生命抗争着。处于困境中的阿炳从来也没舍弃音乐,从来不向命运屈服。
为了生存,为了他酷爱的音乐,阿炳毅然决然上街卖艺,从此卖艺谋生成了他唯一的求生之路,并与遇难中结为夫妻的寡妇董崔娣相依为命、形影不离。此时阿炳更加倾注音乐,对手中的琴弦更是不弃不离,以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谱写、熟练演奏成"二泉映月"等多首脍炙人口的佳品。

著名音乐家乔建中说过:听阿炳的音乐,特别是他的《二泉映月》,我们常常会想到屈原,想到他的巜离骚》。尽管两人的社会经历、地位极不相同,但他们殊途同归,在"发愤"中进行伟大的创造。屈原完成了《离骚》,阿炳奏出了巜二泉映月》。《二泉映月》饱含了中华民族自忍自强、不屈不挠向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这是对阿炳一生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吧。
中国老百姓有句俗话:"穷要穷得有骨气"。阿炳就是穷得叮咚响而有骨气的人,从他的身上处处显示出"四不穷"的豪迈气概。
人穷志不穷,他不畏强势,不怕讥讽。历经多少困苦磨难,他始终坚韧不拔,挺起腰杆过曰子。在《二泉映月》动人的旋律中,给人们带来的不是感伤与愤怒,而是深情地诉说之后的效应爆发与希翼。
人穷嘴不穷。他不吃白食,靠自己的技艺与劳作,风里来雨里去卖艺求生。彰显了阿炳艰难度日、自立自尊、顽强不屈的品质与风格。
人穷名不穷。他有正直的名,敢作敢为,不畏权势。如今一曲二泉名扬天下,名德无限,乐艺更无限也。
人穷志不穷。他虽处于厄境之中,但始终不忘初衷,坚持一个信念,即绝不舍弃他所热爱的艺业,在生命的煎熬中,奋发进取,苦练乐艺,锤炼成钢。《二泉映月》博大而深沉的意境,无不体现阿炳大师的风骨神韵。
音乐大师阿炳,用"高山仰止"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与艰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有独特民间演奏技巧与风韵,蕴含着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有魅力,不愧为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曾经获得过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因而阿炳在中国民间音乐界功德无量。
《二泉映月》永传人间,生生不息。阿炳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

周其河,男,195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退伍军人,曾在山东广播电台、济南日报、军区前卫报发表过豆腐块大小的通讯新闻。中心学校校长兼支部书记。曾在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杂志、省教研室、山西省教育教学论坛发表不少文章。
大赛中,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