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之恋
苟平刚(甘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就是二十多年前。我懵懵懂懂,还是个山里的毛头小伙子,那时总能从大人们的闲聊中听见西安的故事,西安的繁华,西安的古迹,西安一切的一切……

那时候,乡下的人总是像候鸟似的,在故乡和他乡之间迁徙着。
当初也就是所谓的“搞副业”,后来也就美其名曰“打工”或者“打工族”“打工仔”曾记得和我同龄的同学们也相继外出。甚至在初二,初三的时候,学生锐减,学校不得不把两个班合在一起上课,如今想起,记忆犹新。
西安一个陌生的城市,我只能从同学和熟人的嘴里得知,当他们说起西安津津有味,神采飞扬,仿佛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了。后来我也辍学了,加入了”搞副业”的民工大潮。离开了群山起伏的子午岭,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桂花园,离开了千叮咛万嘱咐的父母,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新疆,西安,当然也是必经之路。
当我第一次走州过县,踏上西安这方神奇的热土上,就被他的古色古香,风韵犹存,灿若星辰的古迹所折服,更为汉唐盛世的璀璨惊叹。十三朝古都海清河晏,繁荣昌盛。
城墙上的秦砖汉瓦,威武雄壮的兵马俑,富丽堂皇的古长安一次次的征服了世界。

兜兜转转之中,曾徘徊在黄浦江畔,一睹魔都的风采;曾走在人间天堂的苏杭,眷恋着江南烟雨,小桥流水;曾在首都的故宫,天安门、长城上流连忘返;无锡、南京的紫金山也曾登高望远,俯视着滚滚长江,秦淮灯火;还曾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吃着手抓羊肉,聆听着维族大叔赶马车的吆喝声。
玉祥门的商海里,几经打拼;西北工业大学的校门外,浮想联翩;公园里的草坪上,坐看云卷云舒;城墙边的护城河上,捧读着《平凡的世界》《废都》《围城》等等,如饥似渴。时而掩卷长思,时而茫然不知所措,时而撩拨起几行诗意。只不过这水、这城,这人在足音里越走越深了……
白云苍狗,岁月荏苒中,唯独对千年古都长安,深深地痴迷着眷恋着。
日子行云流水般的流逝着,疫情如霹雳般炸响在三秦大地上,它们张牙舞爪,冲进了厚厚的城墙,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横冲直撞,阴霾笼罩了长安的上空。一座偌大的城市迅速按下了暂停键,瞬间风声鹤唳,街市空巷,学生停课。昔日繁华的城里没有了车水马龙,没有了人海喧嚣,熙熙攘攘;没有了大唐盛世,这熟悉的一切戛然而止。核酸检测、取样、消杀、管控一切井然有序;白衣天使、警察、志愿者,党员以及国家领导人逆风行进,寒冷饥饿已然不管不顾,他们,她们用最美的声音,最美的背影,最柔弱的肩膀用医者仁心,用炽热的爱共克时艰,共同讨伐着新冠,谱写着时代的最强音……

冬日暖阳以自己的柔情包围着大千世界,爱心在黄河长江中泛滥,她们用手中的听诊器,望闻问切搭起生命的桥梁,夜以继日,他们以正义之师,高高擎起正义之剑斩向魑魅魍魉的爪牙……
西安,长安。西安永安!
我站在这里,我在陇东,我在你的后花园——宁州。面向苍天,双手合十。为你祈祷,为你祈福!西安挺起你的大唐气象;挺住你千年古都的底气;挺住你的风韵灵秀!
春暖花开之时,你英姿勃发;你婀娜多姿;你龙腾虎跃!到那时我必将徜徉在你温暖的怀抱里,我喜笑颜开,步履轻盈地走过灞桥,听风且吟,我行走在秦砖汉瓦的城墙上,聆听,钟鼓楼上晨钟暮鼓的声音,响彻云霄…

作者简介:苟平刚,甘肃省宁县人,网名陇上林海,笔名山魂,出生于1976年7月。从小酷爱文学,虽然碌碌无为,依然在坚持写作,现在从事林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