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的文化为什么这么丰富多彩?长江文化、 雨笛文学社 “湖熟文化”可以诠释;丹阳 、秣陵、湖熟西汉侯国文化可以诉说;横山 、牛首山 方山 、赤山可以解答;方山 、赤山道家,牛首山佛家,以及隐居江宁的赵、王、李、陶、张,诸子百家大儒可以大声地说清楚。正如一位湖熟文保屋内的老先生感叹;“可惜了,我家的国宝,一套医药全书毁了,不然价值连城噢!”是金子怎会发光的。
改革开放,弘扬正能量,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整理出王氏家乘,张氏谱牒,湖熟八景又闪亮登场,而鲜活得让你身临其境,如获珍宝。
“门迎赤山绛岩景,户对蒹葭平湖色。”湖熟诗人赵阳春先生身在赤山脚下怎能不陶醉其中?天印樵歌、官沟渔唱就如振聋发聩的天籁之音于耳边萦绕,使之梦中醒来,发现素材或者灵感,也要在手机上记录下来,生怕遗忘。
我和赵先生认识是在十五年前的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诚然,在之前我参与了湖熟八景碑文的撰写,加之普查工作的关系,对湖熟文化又有进一步的探访,湖熟文化重在梁台,由东晋《湖就姑曲》民歌唱响序曲,《昭明文选》梁台晓月洒下清辉,唐宋元明清至现代。追根溯源香林寺,由杜桂院到香林寺,从湖熟到南京,根在丹桂,至于香林寺的来历,是由杜、桂二姓而来的,可以想象当时丹桂飘香的香林晓钟,沿秦淮河而慕名而来之善男信女摩肩接踵。
秦淮河是“湖熟文化”之源,秦淮古渡、秦淮渔唱自然天成。绛岩晴雪、板桥红树、平湖秋雁各有千秋。一条水路,舟棹帆橹,人来货往,流动的是人文物质和精神。流动的是一个个值得记忆的故事。按照我祖母的家谱记载,从“撩开和尚田的神秘面纱”入手,顺藤摸瓜理清了香林寺与杜桂、香林寺与和尚田、香林寺与《红楼梦》之间的那些事。原来《红楼梦》作者的家庙是香林寺,香林寺的香火田叫和尚田,捐赠这些田在江宁,据我祖母的家谱记载,曾经做了香林寺的香火田(和尚田)。应该说“湖熟八景”与《红楼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我们继续探寻。
我们今天整理《湖熟八景》,是为了记录和传承优秀的地区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秦圣一鞭三岳出,淮滨五点九环来。颂辞万曲六芦笛,歌伴千春八景开。
研究“湖熟八景”文化,既要有积极性、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更要有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执著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正因为如此,赵先生带了个好头,我虽年长,也不甘示弱,身体力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李女士,金先生各尽所能。秦淮文学社志士同仁共同努力,经于在很短的时间内,特殊的抗疫防控时段,用网络化媒介,利用了春节长假,高效率,满负荷,优质量地完成《湖熟八景》编纂工作。借此机会,感谢领导的支持鼓励,感谢友好人士的帮助,感谢全体创作人员的辛勤劳动。
在《湖熟八景》文稿编纂中,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如有存在的问题,请读者批评指正,再版时一定改正。如有需要沟通的问题,及时联系。朱庆舜及《湖熟八景》全体编纂工作人员,特以说明并致谢。
朱庆舜 代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