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冬至,按乡里传统习俗就该宰年猪,薰腊肉了。

我家沿习了几代人的腊货做法,一直被我们传承着。感觉腊肉也有季节性,不像反季节蔬菜之类,可以随意提前弄,弄早了,腊肉品不到应有的香味,就连腊肉汤也有一种轻淡寡味,缺乏那种沉香、缠绵的口感。


火塘边炕腊肉,还可以兼顾一边烤烧茴、一边烤糍粑,一家子其乐融融。因此,乡下人几乎都是时兴宰年猪——“冬至启宰”成为乡里人一种永恒的话题。

早几年,我性子有点随意,破例跟风将其年货提前,早早就开始备腊货。因家中亲戚、朋友、兄弟姐妹多,一围就几大桌,于是烤只整猪2到300斤毛撕的年猪肉,猪头、猪尾、猪脚、猪心样样齐全,为图吉利——年年有余(鱼)再烤200多斤大小鱼,以备来年食用,这样稀里糊涂弄了几年,母亲一旁唠叨,腊肉没腊味,腊鱼没腊香,总埋怨我这些东西都弄早了,却适得其反。


想想以前的传统做法,我尝试着改变按部就班的套路,挨到冬至再备腊货,冬至中午宰猪,下午去鱼塘拖鱼,然后开始做腊货。大家品尝过后都说,腊鱼腊肉真的还是要挨到冬至再备的好。毕竟腊肉比新鲜猪肉质感好。

去年受疫情的管控,儿媳虽然回家了,正月间便大包小包带了些年腊货去了上海,他们说,家里的腊鱼腊肉还是比市场的好吃。


今年暑假儿媳接孩子们过去度假,结果被疫情控制回不了家,读书也呆在那里。临去上海前儿子又问,家里还有腊鱼腊肉么?想再带点过去,老婆又让她们从冰箱里带去了30多斤腊鱼腊肉,直到现在,家中冰箱里估计还有10多斤腊货。
今天备腊货,我就将原计划的份量减去了一半,毕竟受疫情影响,估计儿媳,孙子们今年年底回家过年的可能性不大,吃的人减少,弄多了也是一种不小的浪费。


长住乡下,乡俗难改。入秋,我就早早地备好薰烤腊鱼腊肉的木筒硬柴,丢进火塘里,红红火火的柴火扑闪着红色的光环,给人生机与活力。临近冬至,我还喜欢弄些原汁原味的腊山路,上个礼拜,趁天气晴朗,我驱车10多里山路,拾了一些腊子豆粒,磨成浆后打成了腊豆腐,趁机凉干然后再烤成腊货,味道非一般食品可比。之后,又烫了绿豆皮,将就做了两个糍粑,估计年货也备得差不多了,其他按部就班,该准备的也都准备好了。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也越来越好,市场丰富,想买什么就有什么买,想吃点稀罕物也不是什么难事。今天晚上,老婆淹了鱼肉就架起了火塘,生了火,我坐在火塘边,边生火,办看老婆淹腊货,心里激动的如火塘边的火苗扑闪扑闪的。
冬至节到,宰年猪、薰腊肉、乡土生活好惬意,红红火火的日子真的比蜜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