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艰难百战多
——记重庆南岸弹子石天生农贸市场 “登国冷冻水产经营部”唐登国
文/林克于

新年刚过,春节将至,在这迎新辞旧之际,笔者慕名来到弹子石天生农贸市场(原柿子沟农贸市场)采访“登国冷冻水产经营部”负责任唐登国,他的笑容,他的热情,他的谦和,使人倍感温暖,敬意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笔者带着致敬的心情,走近了唐登国百折不挠、勇于进取拼搏、艰苦创业的人生!
早上的天生农贸市场,买菜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笔者来到“ 登国冷冻水产经营部”门面,见墙上悬挂着“重庆市优秀个体工商户”、“共产党员经营户”、“诚信个体经营户”、“抗击疫情.守护家园——先进个人”等牌匾,顿时吸引住视线,不由在心里赞叹:“唐登国,好样的,名不虚传!”


“欢迎林作家到门面看看!”唐登国微笑着说,“其实我只是一个个体户,没什么好写的!”
“唐老板,您很优秀,门面墙上挂着的一块块荣誉牌匾,就是党和政府对您的最好褒奖,宣传您完全应该!”
彼此一阵真诚而热情的简单寒喧后,唐老板兴致盎然地讲起了他过去的人生和创业故事——
1964年,唐登国出生在重庆市合川区(原四川省合川县),1978年初中毕业后便回家务农,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虽然那时已经改革开放,但是农村还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尽管唐登国一天起早贪黑,耕地种田,累死累活,一年下来所有收获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咋办?是继续呆在农村务农过一种“一天为吃穿而发愁”的生活,还是去重新选择一种自己需要且充满希望的生活?
唐登国思考着,思考着,忽然他的耳畔响起了在农村流传经年的“养儿不学艺、担断箩筐系”、“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等“至理名言”,顿时灵光一闪,在心里说:“我要学铁匠!”
主意已定,决心已下,行事果断的唐登国于1981年立马到当地一家“铁匠铺”拜师学艺。在这学艺的生涯中,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甩锤、敲锅、打菜刀、背锄头等铁匠技术,随后离开了这家“铁匠铺”,告别了师傅,开始了带着一身手艺闯荡江湖的新生活!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却是骨感的。唐登国没有想到的是,他原本计划用学得的铁匠手艺找钱生活,但到社会闯荡一番后深感这太困难了,于是他决定改弦易辙,另谋生路,彻底与铁匠手艺“拜拜!”
1984年,在唐登国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之时,他的伯妈问道:“你愿不愿意去做码头搬运工?”
“愿意!”唐登国亳不犹豫地答道。
“当搬运工,苦哦!”伯妈说。
“再苦再累我都不怕!”唐登国果断得颇有几分大男人气慨!
“好吧,我介绍你去!”伯妈看了看他说。
不几天,唐登国来到重庆南岸弹子石运输合作社,当上了一名临时码头搬运工,为到“马脑壳”码头的木船、机壳船起货卸货。
码头起货御货搬运工,工作时间没有固定,而是“见子打子”,简单地说就是,运货的船什么时候到,搬运工人就什么时候去起货御货,无论是白天还是深更半夜,无论是打霜下雪的隆冬,还是烈日如火的盛夏,起货御货都得照常进行。
“那时搬运工主要是担煤炭、石子、烧碱、抬条石………”唐登国回忆时说,“这个工作真的很苦,收入又很低,一天累死累活下来,就挣那么三五元钱!”
尽管码头搬运工又苦又累挣钱又少,但1995年春节后弹子石运输社却因人员太多,关不起工资,开始裁员,唐登国未能幸免,被裁。
好在唐登国又被朋友介绍到大佛段运输社去当临时搬运工,“重复昨天的故事”,只不过地点由原来的马脑壳码头,改在了在弹子石码头为运货的木船、机壳船起货御货。
然而,使唐登国没想到的是,1995年底大佛寺段运输又因故倒闭,而且“头头跑路了”,几个月拼命挣来的钱也没拿到手,让他伤心不已。
“不几天,我又经朋友介绍,到了重庆市粮油机械厂(以下简称:粮油机械厂),做临时搬运工,在这里做了两年后,又因该厂裁减人员,临时工受到影响,我被逼离开,回家务农。”唐登国如数家珍一般回忆道,“1988年冬月26日我与赵春毅结婚,1989年正月,我在粮油机械厂认识的一个浙江扬州做粮油机械设备生意的老板叫我去云南面粉厂安装面粉机,随后去了澜沧、施芧等地安装粮油加工机械设备,但到了1990年腊月,也没挣到啥子钱,又回家了。”
至今让唐登国难以释怀的是,在他跑云南安装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时候,妻子生下了聪明、乖巧、可爱的儿子唐小春,然而自己却为生活奔波在外,没有回到妻儿身边,尽到义务,愧疚不已。
“在妻儿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他们身边,我对不起她们,尤其对不起我的儿子!”唐登国声音有些哽咽地说。
不过,唐登国的妻子原谅了他,儿子原谅了他!
特别令唐登国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唐小春十分优秀,如今已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
1991年,唐登国记忆深刻,他的父亲因肺癌去世,在处理完父亲后事不久,他又带着父亲去世之痛,来到重庆,在弟弟唐登宽那儿拿了几百元钱,到市中区(现渝中区)新华路“服装批发市场”进了一批服装,拿到老家合川县安全公社、双凤公社、狮滩公社等自由市场卖。然而结果很不理想,一“趟”下来,辛辛苦苦一场,不但没赚到啥钱,还把本钱亏了不少。
咋办?打工十分不顺,做“跑摊”生意,又遭失败,未来的路在哪里?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越是困难越向前!唐登国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越挫越勇,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1992年,他与弟弟唐登宽一起,做起了卖带鱼、蔬菜等生意。
“那时,我们跑到市中区大阳沟农贸市场和南坪正阳农贸市场进货,到弹子石‘柿子沟农贸市场’卖,这才开始了艰苦创业的生活。历经了一个个挫折后,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唐登国脸上洋溢着笑容,记忆犹新地娓娓道来。“1996年,我租用了柿子沟农贸市场内的南岸区蔬菜公司‘七香圆’冷库,办了营业执照和税务证,正式开启了座摊经营。然而,2000年因市场拆迁,又转移到卫国路农贸市场内经营。一年后即2001年5月又搬回柿子沟农贸市场继续经营。”
卫国路农贸市场、柿子沟农贸市场,两个市场相距不到200米,卫国路市场在上,柿子沟市场在下,买菜的人只那么多,因此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摊户互相杀价,生意非常艰难。置身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唐登国几年下来,不但没赚到钱,而且又把本钱亏完,回到起点。
创业艰难百战多,唐国登深有体会。无奈,2003年,他又回到合川老家,托朋友贷款,在柿子沟建了一个好几平方米的冷库,租了一个近十平方米的门面,一直经营到现在。
现在,唐登国的门面共有6个人,而他与夫人赵春毅依然保持着最初创业的“本色”,即是老板又当“丘二”,与其他营业员一道,用热情的服务,诚信的经营,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名响市场,受顾客点赞,获政府褒奖!
“生意做到现在,很不容易,一路走来,十分艰辛。”唐登国说到这里,稍停后又道,“近二十年来,在做生意中,我遭遇过偷窃,被‘上家’骗过货款,受过职能部门的错误没收‘水产品’,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市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越来越好了”,笔者听着这话十分温暖,相信唐登国在历经“创业艰难百战多”后,前面迎接他的将是一片艳阳天,一条敞亮的大道!
唐登国是一条好汉,打工创业屡遭挫折,但他从不言败,“大不了从头再来”,最终成就了精彩人生!
唐登国的夫人赵春毅说他“傻撮撮”,笔者想,其实正是唐登国“傻撮撮”的执着和笃定,才有了他今天的耀眼成绩!
唐登国是万千农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城打工、创业成功的缩影,这里,笔者由衷地向唐登国致敬!向进城打工、创业成功者致敬!

(南岸起风景——南岸区作协/南岸区私个协联合采风行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