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泰 伯
虚怀才显真学问
曾子在以上两章主要讲了立身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作风,概括起来就是言行小心谨慎,处事从容恭敬、待人庄重平和,这就是所谓的“儒雅”!一个人在现实中要能真正做到儒雅,确实不容易,没有深厚的学问垫底,就不会有真正的君子修养,就很难始终如一的做到心平气和,从容应对世间各式各样的事物和意想不到的遭遇,做到宠辱不惊,临乱不慌——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形下,很容易失态、狂躁乃至冲动、粗鲁,以至于出现一时冲动铸成千古遗恨的悲剧。
哪么,一个真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又有怎样的胸怀和表现呢?曾子接着告诉我们:
【原文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这一章很有嚼头,语言虽然平实,但所揭露出来的“人性中的通病”却是相当深刻、透彻的。

哪么,人性中的“通病”是什么?就是“慢”——傲慢、自满,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尤其是学识、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总愿意高高在上,摆布不别人,由此就衍生出了孤傲自赏、刚愎自用、清高傲慢、嫉贤妒能等等“性格的弱点”。这些弱点,放在政治人物的身上,就容易形成独断专行、独裁霸道的政风,酿成象《三国演义》中马谡刚愎自用失街亭、关羽大意失荆州之类的历史悲剧。若放在普通人的身上,就会出现你能我会、争强好胜、很难接受别人的不同见解,给正常的人际交流沟通制造障碍,于事无益,人为制造矛盾。因此,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中,特别重视“恭、谦”二字,“恭”即“恭敬”,对要从内心尊重、诚敬别人,态度上要诚恳、谦虚,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和品德要求。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的“能”指“才能”,“多”和“寡”相对,指学识的渊博程度。大凡有一定才能的人都有自负的毛病,才能越大、地位越高,这样的毛病就越突出。所以,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够“不耻下问”——放下架子,向才能不如自己高、知识不比自己渊博的人请教,而且是“有若无,实若虚”——始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当成没有,腹中装有的学识已经很坚实了,但依然还象空虚的样子一样,永不满足,通过虚心请教,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才识学养,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上,从不把别人对不住自己的地方记恨在心,不计较别人的过错——“犯而不校”就是别人“冒犯”了自己,做出了对不住自己的事情,但却不计较。能有这些品德和胸怀的人,才是真有学问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大业的人。曾子说,他昔日的学友颜回就做到了,言辞之中,表达出对颜回无比敬重和对其不幸早逝的悲伤怜惜之情。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警营作家。著有《论语通俗解读》和杂文散文集《阿Q重返人间》、大型剧本《寡妇送匾》。《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目前是陕西省和宝鸡市作协会员、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