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家庭不为人知的心酸事
文/吴柜贞
聊到祖父要给父亲传授木匠手艺的时候,父亲忍不住会落泪,他说:“当年你祖父硬是要我学木匠,我就是不肯学,为此我和他还争吵过,可他过世后托梦还硬是教给了我。”

父亲不愿学不是不爱这门手艺,是因为做木匠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太多,家里的事都顾不上。父亲说祖父在的时候,一年到头被邻里乡亲请去帮忙修房子,修房子工程大,从砍伐木料到竖起房架,木匠师没日没夜地操心。为了使房子架能够顺利竖起,木匠师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柱子要多长?要多少根?要凿多少洞?洞需要多深多宽?都要经过木匠师拉墨比划。
那些年,祖父帮别人修房子都是免费的,从没有人给过工钱,祖父也心安理得的从没有想过要提工钱一事。但凡有人相请,祖父都欣然前往,这样一来,家里的大小事务就落在了父亲、母亲、奶奶的身上。尤其是秋收过后,祖父基本是不着家的,家里忙完了收割,还得挑稻草,种油菜,挖红薯……

挑稻草,种油菜,挖红薯……样样都得赶天气。稻草是牲畜的口粮,雨天若是淋湿坏了,牛就没得过冬的口粮。种油菜来年才有油吃,栽红薯才能给年猪催膘,过年杀猪多得点肉卖,家里也能多得点板油。每每忙不过来,祖父又帮不上忙,随着年龄的增长,祖父身体不好,想让父亲接他的班,要带着父亲学习。父亲一千一万个不愿意,狠心拒绝,如果父亲也跟着祖父学木匠,那么家里所有的重担就要落在母亲和奶奶身上。于是孝顺乖巧的父亲为此跟祖父吵了起来,祖父是想让父亲学会这门手艺,万一哪一天祖父不在了,父亲不至于求人受难。因为祖父知道不是所有的木匠都像祖父那般好请,不挑剔。
父亲说他也理解和懂得祖父的一片苦心,只是不想学,不想因为木匠这门手艺而耽误家里的农活。祖父带着的几个伯伯没能接下祖父的班,于是托梦硬是将木匠手艺传给了父亲,父亲不得不接下了祖父的班。从我记事起,每年的九月以后,父亲也像祖父那样忙着帮这家那家修房子。没有柴火,还好有些主人家喊母亲去背削木料剩下的木片片做柴火。
山里随着打工浪潮的席卷,生活水平提高,渐渐兴起了水泥砖房子,水泥砖房子美观大气上档次。渐渐地,没有人再请父亲修木房子了,秋收过后父亲不必再围着木匠围裙,拉着墨车嘎吱嘎吱地比划,父亲终于可以安心的休息。忙完农活,天气好的话父亲便上山砍柴,或者烧烧木炭。

父亲反感学木匠手艺是因为那个年代的木匠不能靠手艺得到应有的收益,除了得到一口饭而已。同样是手艺人,做犁头的,做银饰的,都是有收益的。况且修房子这样的大工程,按理理所有当然应有报酬。可那个年代的人,都老实,善良,心想别人都不容易,所以从没想过要收起相应的报酬,这样的付出,家里人也跟着苦,该是男人挑起的担子也压在了女人的身上。
房子修完后,心怀感恩的人还会惦记着木匠辛勤地付出,不懂感恩的人,谁还会惦记着你的付出,不过既已付出,又何曾想过要回报?随着时代的变迁,木匠手艺渐渐地被人遗忘,遗忘了也好,父亲正好可以像鲁班尺、墨车、刨子……那样安逸地退休了。
都说技多不压身,技多不怕路穷,可谁又能理解和懂得那些年代木匠家庭不为人知的心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