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岭
我的母亲是大家闺秀,却历尽磨难76载;母亲饱尝人间疾苦,却刚强无畏,勇敢面对灾难与不幸,与命运抗争。母亲辛苦一生,养育八个儿女,却任劳任怨,不说苦累;母亲心灵手巧,喜爱读书,却与读书无缘;母亲有追求向往,却不能如愿以尝;母亲忠厚善良,常救助有苦难的人,却不图任何回报;母亲平凡,却有着不平凡的个性与经历。

一、出身大户 书香之家
母亲,1931年11月27日,出生在柞水凤凰古镇大户人家(凤凰古镇四大家族之一的卢家)。母亲生得端庄秀丽,是大家闺秀。母亲娘家祖辈是徽商,老字号“茂盛和”。母亲祖父,芦斐庄是清朝的进士。母亲的父亲芦朝瑞,是当地有名望的中医先生,曾在凤凰古镇开诊所,坐诊,行医。母亲小时候是外祖父的掌上明珠。
二、一生多病,久病成医
母亲体弱多病, 一生受尽病魔折魔与摧残。母亲幼年,死里一生,得到外祖父的疼爱、照顾。母亲九岁那年,昏迷三天三夜,近乎没有气息,家里人准备埋葬她,却被外祖父反对。外祖父让再等等吧,他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心态,坚持治疗。外祖父用筷子翘开母亲紧咬的牙关,将牛黄丸灌入她的喉咙。他望着没有生还希望的女儿哽咽着说:“晓兰,若不想做我的女儿,就请你走快点吧?如果还想做的我女儿,你就赶快回来吧!"。外祖父语音刚落,听到母亲喉咙,呼噜噜一声痰响,接着,她忽地坐了起来,吐了口浓痰,说:“我要喝水!”
外祖父喜出往外,高声呼叫:“啊,我女儿回来了,晓兰活过来了!"全家人惊呆了。
外祖父激动万分,热泪盈眶抱起我母亲,连声高喊:“我的女儿回来了,我的晓兰回来了!"
母亲死里逃生,果然出现奇迹。母亲告诉我,是我外祖父用牛黄丸救活了她的生命!我猜测外公用的牛黄丸,一定是安宫牛黄丸,因此,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
母亲一生多病,病魔缠身,曾患心脏病,胃病、神精官能症、胆结石、妇科病、骨病,癌症等许多疾病。这些病经常让母亲遭罪,痛苦不堪。她常年服用自己的处方中药,缓解各种病痛。母亲久病成医,与中药草相伴一生,结下不解之缘。
青少年,母亲在娘家的诊所药店,常为病人抓药、煎药。外祖父向她传授中草药知识,她懂得各种中草药的用途、药性、药效及禁忌。
母亲成年后,常为自己和家人开药方,购中药治病。父亲信赖母亲的中药方,有小病就让母亲开药方为他治病。
父亲胃癌术后八年,转移肝癌,发现时已到晚期。他要求母亲,给他开中药治疗。母亲只用四味中药,每次服下,就能使父亲胸部巨大的,发热的肿块,神奇的变小变软。胸部鼓胀塌陷下来,也不发热了。然而,父亲患病晚期,肝部与腹腔长满长满肿瘤。中药虽使病情有缓解作用,但癌细胞繁殖速度惊人。医院介入灌注化疗多次,都灭绝不了的癌细胞,中草药又耐之何?
邻居、亲戚都知道母亲开的处方,治病疗效很好。经常有人来家,请母亲给他们开药方治病。母亲乐于助人,义务开药方,给病人按摩。她经常将家里药品,送给缺医少药的穷人治病。她深受乡邻的爱戴。
不仅父母亲多病,父亲病故,小弟又患精神疾病多年。母亲购药、煎药,自己与家人服中药何其多! 尽管如此,母亲却精神不垮。几十年带病劳作,操持家务,顽强地与病魔抗争。
三、封建伦理 失去读书
母亲应该幸福,却终生受苦。其责归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坑害。外祖父希望母亲读书有文化,多次送母亲读私塾。然而,屡遭封建思想严重的外祖母阻饶。母亲刚走进学堂,就被外祖母唤回。她让母亲在家学习做针线,做饭,做家务,伺候家人。外祖母认为这样才是女儿应该学,应该做的。外祖母认为女人要要学会"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她还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就是外祖母干扰、阻挠母亲读书学习,不准进学堂的原因。
尽管,母亲出生于书香之家,有良好读书条件,却失去了绝佳的读书机会。母亲是万恶的封建伦理的受害者。没有文化,成了母亲终生的遗撼与伤痛。
出嫁后,母亲仍追求读书学习。父亲却劝阻她:“照顾好孩子比什么都重要,做个贤妻良母吧。 ”
母亲渴望读书,孩子却越来越多,她不能如愿以尝。没有文化,母亲却生活在高校里,她常常感到自卑、觉得处处不如人。她常深夜痛哭流泣,这是母亲一生的悲哀。
母亲没进过学堂,却勤学好问,经常向父亲求教。她识字、看书、读报,自学汉字两三千,她能写家信。
母亲文化有限,在家乡却是个大能人。老家没文化的人太多,经常有人请母亲帮忙写信,念信,写条据。
六十年代初,母亲接受乡政府要求,在乡村举办幼儿园。这所幼儿园,几年都被乡里,县里评为优秀模范,成为县里观摩学习样板。
乡政府要提升母亲担任小学教师。母亲却担心文化低,误人子弟。她婉言谢绝这份铁饭碗工作。
四、心灵手巧 吃苦耐劳
母亲心灵手巧,粗活细活都能干。母亲有一手好针线。缝衣,裁剪,做鞋,刺绣样样做得好。她经常帮乡邻裁剪,做衣,深受乡邻的喜爱。
50年代初,母亲随父亲迁居洛南县,生养了三个孩子。 1957年,父母亲带头响应号召,下放居民户口。母亲带领三个儿女,迁居柞水老家,在穷乡僻壤的大山沟务农。母亲从此坠入苦难深渊。
母亲经历了吃食堂饭,大跃进、人民公社。她参加过大炼钢铁背矿石;农业学大寨,修水利造梯田;她挖地种田,播种收割,砍柴养猪。她样样会干,样样在行。在农业社,每个月干28个劳动曰,多么辛苦,都难不倒勤劳刚强的母亲。母亲却因常年无粮、吃上顿愁下顿而煎熬。为抚养饥饿线上挣扎的儿女们,母亲有流不完的心酸泪。
七十年代末,母亲再转商品粮户口,迁居父亲所在单位,商洛学院。这时,她已是八个子女的母亲,全家靠父亲一人工作,显然难以维持生计。
母亲就到学校职工食堂做饭。微薄收入,补贴家庭生活。她对工作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母亲做的饺子、饱子,总是供不应求。师生排长队,来迟了往往买不到。母亲做的饭菜卫生、可口,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五、帮助长女 摆脱困境
80年代初,母亲为帮民办教师的我和大妹走出困境,她毅然带着几个小儿女,再返柞水,帮我照顾两个小孩。
我为长女,与大妹均为民办教师。七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后,适逢全国高校停止招生,我们失去高考读书机会。没有出路时,山区教师缺乏迎来机遇。教育局在应届高中生中,招收民办教师。我姐妹俩先后被录用民办教师。
我做民办教师常被评为先进教师,但在唯成分论的岁月,因成分影响我们,不被推荐工农兵学员去上学,转为正式教师也靠边。恢复高考制度,又被年龄超、非老三届、非未婚等许多条件限制。小的弟妹都随父母转居民户口了。可我们俩个大的却被各种条件限制,不能上学,不能转正,不能随父母转户口。总之,我俩成为家里的老大难,让父母操心。
八十年代初,取消成分论。我们有了公平竞争的权利。国家重视教育质量,提出要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质量。当时民办教师数量占80%以上,提高民教素质迫在眉睫。我们迎来机遇,师范学校招考民办教师学习提高。考试、上学、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是我们唯一出路。
那时,我已是两个孩子母亲。小女才2岁。要参加考试上学,需努力学习,弥补动乱期待荒废了的学业。我既要工作,又要复习功课,还要照顾两个孩子,那怎么行呢?我只好求助父母。母亲毅然返回柞水,帮我照顾两个孩子。母亲还找了一份工作,给县委党校做饭。她把外孙女绑在背上给大灶做饭。母亲为我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却没有丝毫的怨言。
我和大妹先后考师范学校,母亲继续帮我俩照顾3个外孙,直到我们完成学业。母亲为女儿奉献了多少?我们亏欠了母亲多少?无以回报母亲,成了我的遗憾!
六、小儿患疾,倍受折磨
1984年,我师范毕业,成为正式教师,家里没有困难了,我们应该高兴。然而,父亲却患癌,母亲无微不至关怀与精心护理下,父亲生命延续八年。母亲却遭受着难以想象的磨难。
父亲病故,小弟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家里还有一个读高中一年级的小妹。母亲既要供养小妹上学,又照顾患病的小弟。家里无任何经济来源了。母亲去做商洛师院清洁工,每月120元。靠这微薄收入养活一家三口生活。
打扫卫生,母亲总是勤劳多干。把自己负责的办公楼、公寓,打扫得干干净净,为学校卫生评比,多次赢得了荣誉,得到大家好评。
患病小弟,不但患病,而且单位破产失业,无分文收入,还要治疗住院,不醒人事,折磨母亲十五年。母亲以惊人的毅力,顽强与命运抗争。她非常坚强,耐心细致照病儿。自己吃糠咽菜,却总买好吃的给病儿,贫病生活伴随母亲。由于家里穷困,母亲又患了癌症。我给钱让母亲住院治疗,母亲拒收。她不愿意让儿女为她治病花钱,她拒绝去医院治疗,受尽了病广魔的折磨,直到痛苦地离开人世。每每回忆起母亲经历过的这些灾难,我总是心酸落泪。
七、昔日岁月,艰难维生
母亲经历了农村集体食堂吃饭,背矿石大炼钢铁,扛石头修大寨田,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经常没粮吃,吃树皮树叶,挖野菜草根充饥,吃白土造成便秘,吃尽了世间疾苦。
1963年,为了父亲方便照顾家庭及孩子,母亲第二次迁居洛南。户口却迁移在洛中附近的张塬。然后不久,于1964年,父亲却由洛南中学调往商州的商洛师范学校。我们母子却留居在洛南县。父母依旧两地分居。母亲照顾6个儿女,生活非常艰辛。
1967年的一个夜晚,商洛师范学校发生学生群殴事件。据说学生因为辩论引起冲突,后来群殴,学生有伤亡,后果严重。
幸好当晚,父亲在房间工作,不知晓学校发生的事件。早晨,父亲去食堂吃饭。食堂却空无一人,大门闭锁着。校园里看不见一个人影,却是一片狼籍。父亲感觉怪异,去门卫打听情况。门卫告诉了夜间发生的一切。学校里面没有人了,处于瘫痪状态。父亲觉得无法在学校生活,也感到恐惧。于是他急忙离开学校,仓促逃回洛南的家里。之后,父亲多次给学校领导写信,问何时返校上班?领导的回复总是:在家耐心等候通知!
父亲在洛南家里一待就是一年。起初,隔一两个月,学校有人将父亲工资捎来或邮寄过来。但后来就没有人邮寄工资,半年多联系不到学校领导和财务人员。父亲工资无法领取,一家七八口人无法生活了!
母亲考虑父亲安全,不让父亲去找单位找人领取工资。1968年2月,母亲却独自冒着风险去商县,找父亲单位领工资。母亲抄小路步行,单程九十余里路,往返近200里。
母亲在商县人生地不熟,四处打听,问了许多人,跑了很多地方,才算找到领导和财务人员,领取了父亲半年的薪水。
那时社会很乱,到处有当地人设卡盘查。有被搜身检查的危险。如果被歹徒发现钱财,则会抢劫一空!
母亲好不容易领到的救命钱,她担心路上遭抢劫。于是,母亲在客栈悄悄把身上棉衣拆开,把钱分开藏入棉花夹层中,再用针线把棉衣缝好,才赶快返程。
一路上母亲担惊受怕,遇到关卡搜查。她说:"我是农村妇女,到附近村子走亲戚。"然后,主动解开外面的棉衣纽扣,让盘查人看。
母亲接着说:“你们看,我身上什么东西也没有!"盘查的人说:“你走吧!”
后来母亲看见有关卡盘查,就绕道而行。直到深夜,母亲才安全到家。
眼看暂时不能复工,家住异地他乡,父亲不能工作,领不到工资,就无法维持一大家人的生活。父亲趁着有母亲刚领回来的薪水,把它做为盘缠,父母又一次搬家迁回柞水老家。
搬家的途中,父母拖儿带女,带领6个孩子历尽艰辛,翻越大秦岭。我们一路,同样多次遭到盘问与搜查,把行李箱都翻了个底朝天。母亲怀抱着2岁多的孩子,翻越秦岭,一路辛苦不言而喻!路上遇到的苦难真是一言难尽!
父母拖儿带女,落荒逃难般的回到故里。母亲天天背着孩子在生产队上工,干沉重的苦活累活。
母亲不是地主分子,却因高成分,被人歧视、凌辱与谩骂。岁月煎熬着母亲,度日如年!但母亲任劳任怨,不向苦难低头,不向恶人屈服,坚强的养育着一群孩子!
母亲刚强,但也常常泪流满面。因儿女们不好好读书,让母亲伤心流泪。母亲没有文化,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她指望孩子好好念书,长大有出息,可那时代荒唐的“读书无用论”盛行,儿女们不能正常上学,让母亲心如刀割。
母亲宁肯自己吃苦辛劳,绝不耽误儿女读书。我们小时候却很贪玩,不理会母亲的良苦用心?我们常因为贪玩,让母亲生气。她边打骂儿女,边伤心哭泣。想起当年的情景,如今十分后悔,只觉得太对不起可怜母亲。
母亲供生养了四男四女,受尽了人间疾苦。虽然儿女没有成大气者,但儿女们也没为非作歹者,且能自食其力。人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母亲啊,您对儿女不要有过高的奢求,做平常人,做健康正直人就行了吧?
母亲,您应该欣慰。您的孙辈胜于子女辈。如今,您已有三个孙子辈的博士!外孙女还做西北工业大学的博士后,她是大学教师,博士导师。您有个孙子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您有个孙女是西北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正在应聘一所大学教师呢!您的孙辈一定会为您争光添彩!
母亲平凡,却经历不平凡、孕育了不平凡;母亲含辛茹苦,却换来子孙满堂;母亲虽遭受病魔百般折磨,但儿孙孝顺环绕膝下,您虽一生辛苦,却有收获,母亲应该满意,应该暝目,应该含笑黄泉。儿女们永远缅怀您!
写于 2007.3.
2022.2.2.(正月初二)修改
作者简介
刘灵秀,女,网名,绣岭,秀岭,1952年生,籍贯陕西柞水,退休教师,定居西安。西安航天工业学校高级讲师。喜欢写作,先后在报刊与众多创作平台发表文章三百多篇,记录文字43万多字。有征文《固体动力让航天精神永传承》获奖,并入选中国航天四院编辑的《铭记第一星 精神永传承》一书。著有《秀岭走笔》,记录生活,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