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泰 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文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一章很有意思,与上几章连起来读,就能体会到,是编辑者用孔子的教诲对曾子学问之道的总结和进一步升华,就好像在讨论课上,学生阐述了自己的体会之后,老师的总结点拨一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给我们阐述了如何培养君子修养和君子气质问题。仔细品味,你会感觉到,《论语》行文,一波三折,环环紧扣,独具匠心。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三个递进关系的句式。“兴”是“起、起来”的意思;“立”本是“站立”的意思,这里是“立身”之意;“成”是“实现”的意思。
“兴于诗”直译过来就是:由(学习)《诗》而起来的。什么由《诗》而起来呢?那就是人的学识和境界。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内心的情感各不相同,层次也不相同,即理性思维各不相同。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学识和内心丰富的情感是通过学习《诗》而获得并培养起来的。我们知道,《诗》是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不仅集中反映了上古社会人类的生活情景而且涉及宗教、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等各方面的内容,孔子之所以将《诗》列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原因就在于其有极强的现实性,不仅是华夏民族智慧的首次结晶,而且凝聚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兴于诗”就是在告诉弟子,学习《诗》,能够获得智慧,陶冶性情,能增广自己的学识,开阔境界,使内心的情感丰富起来。
“立于礼”就是“以礼立身”的意思。一个人获得了知识,有了一定得智慧,视野开阔了,内心的情感丰富了,就具有了浪漫的情调,就容易恃才傲物。这样的人,如果不加节制,就容易自命不凡,而且是道理明白的愈多,就愈感觉和一般人难以交流沟通。他们瞧不起别人,别人难以理解他们,于是,他们就生活的很孤独,甚至会很“另类”,不被世俗接受、容纳。而且,在知识分子之间,也会因为认识的差异和立场、观念等的不同而难以沟通,这便是“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如果任这种情绪恣意发展,不是被世俗孤立,就是在郁闷中走向迂腐,乃至玩世不恭。所以,中国自古就有“文人无行”的说法,意思是说,大凡文人,品行都不大好,自己吊儿郎当,还看不起别人;我行我素,不把世俗放在眼中。比如魏晋时期出现的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所谓的“名士”就是这样。他们清高自傲,对个人行为放任自流,不认同一切宗教礼法与社会规范,不但不与当朝统治集团合作,而且自绝于世俗,整日忘情山水,行为怪异,夸夸其谈又无所作为。表面上看似看破红尘,生活得潇洒、达观,与世无争,实际上是怀才不遇在心中郁结成疾,又不知如何释怀而导致的自甘颓废表现。所以,徒有才识不见得就会生活,更不能以此成就君子性格与品行。所以,一个真正有才具的人,就必须懂得礼,以礼立身,调节自己的行为,使社会能接受自己,自己能融入社会,达到积极入世的目的——这才是君子的作为!

学《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智慧;习礼,懂得了为人处事所应遵守的原则和行为规矩,知道了如何尊重别人,如何获得别人的尊重,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如何在现实中如何运用,使这些感性知识将与内心的情感融合起来,转化成人内在的修养,培养出一种高尚的情操、境界和优良的气质,就要学习《乐》,通过《乐》的精神熏陶,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只有到了这个境界,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才能统一、和谐,言行举止才能 “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成于乐”的意思,此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理也!
以上八章,重点讲的是为政者的个人修养,从下一章开始就进入第二个论题——治国的策略,即道德修养的外用问题。

作者自述: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