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父亲
(二)
作者:张培兰
1980年7月,父亲调来扶风县工作。初来乍到,农村改革开始起步,农业生产责任制在不少地方试行,这对他来说是值得研究、加以认真对待的新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他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希望,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争创新的业绩。到1983年上半年,全县顺利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改革任务,成为宝鸡市实行大包干责任制较早较好的县区之一。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父亲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在关键时期,他基本上天天在下面跑,进行具体指导,政策疏导,从而保证了整体工作平稳过渡、顺利进展。大包干责任制实行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干部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全县连续几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接着实行山川联营,优化山区生产要素,拔掉山区人民的穷根子。刚开始几年,父亲担任县长之职,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和县委书记紧密配合,各项工作把握得准、抓得紧,措施具体有力。他对基层情况异常熟悉,始终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抓农业和农村工作上,且把农村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放在优化经济结构上,使全县农村经济开始全面转型。1984年,他被任命为中共扶风县委书记后,工作干劲更大,同新任县长同心协力,拧成一股劲,大干快上,使全县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各项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在一次县上召开公社党委书记和县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上,父亲围绕当前中心工作的讲话见解独特,给与会各位留下深刻印象。时至今日,听过他讲话的叔叔伯伯们每每遇到我,就提及父亲当年讲话那种高超的艺术魅力。他们一致认为,父亲在众多领导人中是一技奇葩,同时也使人听了如饮甘醇,启人心智,发人深思,对谁都有裨益。他们还说,父亲在讲话中还善于引经据典,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教有干部群众。父亲作风朴实,廉洁奉公。八十年代后期,吃喝风兴起,且越来越严重。在县上召开的一次领导干部大会上,他讲到关于招待方面的规定时,引用了明朝皇帝朱元璋为整治达官贵人花天酒地腐败生活的“四菜一汤”、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招特大都督的“四菜一汤”和明晚期因社会风气崇尚奢侈、有识之士提出的“四莱一汤”,他讲得有理有据,滔滔不绝,娓娓道来,人人听了昨舌佩服,从中受到极大的启示。不少过来人都讲,他善于抓关健、抓要害、抓影响全局性的大事,凡瞅准的事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这既是父亲一贯的工作作风,又是他的一大本能,从他抓乡镇企业的劲头足以说明这一点。八十年代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国上下很快形成生产热潮,父亲调来扶风后,站的高,看得远,把发展乡镇企业牢牢拿在自己手中,他认识到现阶段农村经济要振兴,农民要尽快富裕起来,非抓乡镇企业不可,这是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战略任务、乡植企业扶风过去也有些基础,但很不景气,也十分脆弱。他在调查研究、吃透情祝的基础上,抓规模,抓质量,抓管理。县上很快健全了乡企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能,各乡镇镇成立企业办公室,把聪明能干的同志调任为县乡企局局长,把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工程师提拔为副局长。明确规定,各级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乡镇企业上,实行一把手抓企业负总责;各乡镇首先把兴办的突破口重点放在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上,放在己有项目的基础上和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上,北部沿山的南阳、黄堆、天度等乡镇先后各办起了年产5万吨的水泥厂:上宋、绛帐、揉谷、杏林,午井、新店、城关、法门办起了造纸厂,产量产品质量迅速提高,效益不断增长,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信誉。这些企业的兴起,给全县带了个好头,干部群众大办企业的积极性更高,以后几年其它乡镇又陆续办起了化工、建材、建筑、养殖、经销、食品加工、钢木家具、塑料、彩印、机械制造、加工修理等企业,而且数量越办越多,规模越办越大,效益质量越来越好。
在兴办企业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及时加强指导,经常召开领导干部会,工作汇报会,现场办公会,流动现场会,不断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客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些年父亲基本上天天在下面跑,为企业出谋划策,政策引导,梳理渠道,排忧解难,伸张正义,端正行风,从政策上、精神上、资金上给企业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使企业在发展中始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到1987年底,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
历史的看,乡慎企业的发展,使全县农民收入大增,收入结构改善,呈多元化和区域化特征,这些显著变化,使农业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这种趋向性,合理性为全县农村经济全面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续二)
儿女:张培芳 张倍旗 张培兰 张锋
2022.4.5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扶风县组织史资料记载。
2、乌忠录著《抒闲集》续集三第20页





【作者简介】
张培兰,女,汉族,生于1963年1月,爱好诗词,任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市诗词学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曾在《扶风文艺》《周原文艺》《宝鸡诗词》刊物和《陕西文联》《陕西诗词》《秦风选粹》《三秦女子诗社》平台发表作品百余篇,获得市县诗词二、三等奖。曾参与防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后获得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