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传媒投稿须知


繁體中文

那段端午節的回憶
(楊紫英)
一談到過端午,心中不由得就想到要忙着包粽子。小時候大概十二歲,就跟著媽媽學包粽子,那時因媽媽喜歡吃甜食,所以大都是先從做豆沙粽子開始包。媽媽教我如何先把熬好的紅豆湯,做成油亮烏黑甜美的豆沙。由於外面買的豆沙粽子,都是在搓成長條的豆沙饀內包有一條豬油,雖然粽子煮熟後,那油就煮化了,味道香一些,但是豬油對健康不好,所以媽媽才決定自己學做豆沙粽子。至於鮮肉粽子,媽媽做的也是包一條豬肉但是不加肥肉的湖州粽子,這樣的做法,同樣也是為了健康的緣故。媽媽從小是孤兒,由二娘帶大,受的敎育也不多。但是她是個聰敏的人,很多事情沒有人敎她,她只要在旁看看,回來自己再摸索一下便會了。像包粽子,她也是這樣會的。我很佩服媽媽,因為在她的心中是沒有「難」這個字的。我受媽媽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從小就跟在她身邊學習,做個小幫手。媽媽的粽子形狀很特殊,是三角形的,市面上很少見,她説是自己發明的。媽媽的豆沙粽子特別好吃,在她的朋友間是遠近馳名。我婚後也把這些手藝傳給了我的女兒,她更發揚光大之。她還會包小棗粽及台灣用水煮的南部粽和隔水蒸的北部粽呢!她做得既快又好,真所謂「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
我小的時候,從老師那兒知道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因投汨羅江自盡,老百姓為了要魚兒不要吃掉屈原,遂投粽子入江,希望魚兒改吃粽子。後來女兒上小學到四年級,我為她花大錢,買了一部當時很有名的童話故事書「漢聲小百科」,陪着她讀這本書,希望她能正確的瞭解歷史上我國民間節慶,例如端午節、春節的典故,以後好敎導她的孩子。如今她的兒女們雖然在美國生長,但都因女兒讀了這套書後,現在可以教導孩子們而獲益,讓我中華民族歷史得以傳承,而且我的孫輩們全都能說流利中文,現在我很欣慰我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
小時候也流行在端午要做香包,這也是要花一點心思。媽媽總是到那個做旗袍的上海師傅店裹,去跟他要一點裁旗袍剪下來的織錦緞子的布頭,拿回家剪剪縫縫的把檀香粉雄黃粉及填充物塞進錦袋中,再縫上一條絲帶,很快的就是個漂亮的香包,別在身上可以驅蚊蟲及避邪保平安。媽媽擅女紅,所以我們姐妹的香包都不一樣。雖然後來也可到文具店, 買一份一份配好的彩色花紙及綉花線的勞作袋,回來照着說明書,也可做成非常可愛,滾着彩色絲線的紙粽子,但是我還是喜歡那充滿「媽媽愛」的香包。後來我出嫁後有了女兒,市面上也到處可買到現成做好的一隻隻小老虎、小公雞,甚至還有成雙成對的鴛鴦香包供人採購。記得女兒都讀國中了,但在外公眼裡,她永遠是小孩子。有一年端午節,爸爸還買了一隻小老虎香包和博浪鼓送給她,女兒還嫌太稚氣,但她不知道這是外公對她深重的祖孫情呀!後來女兒在美國出閣時,我還特別從台灣帶了一對做工很細的鴛鴦香包,送給她討個好彩頭。直到現在大外孫女都已經18歲了,這一對鴛鴦還掛在他們車子的後照鏡上,依然令人感覺艷麗溫馨!

我還記得讀小學時,家裏姐妹都還是一個個小蘿蔔頭,爸爸會叫我去中葯店買一包雄黃粉回來,我看他拿起一個碟子,倒了些紹興酒把雄黃粉和酒用一根筷子攪拌一下,然後叫我們姐妹一字排開。爸爸拿起筷子,蘸著雄黃酒在每個人額頭上畫一個「王」字,爸爸說,這樣可以驅逐有毒的蚊蟲和瘴氣。説到雄黃酒,就使我想起小時候看的一部叫「白蛇傳」的電影,劇中的主角書生許仙,他強迫女主角白蛇娘娘喝下「雄黃酒」後,她立刻現身為一條白色大蟒蛇的原形,嚇得許仙一時昏了過去。那時看到這一段電影情節,在我幼小心靈上,才知道雄黃酒的厲害。
可惜這個喝雄黃酒的習俗,現在已不流行了,反倒是在端午節中午「立蛋」的人多了起來。相傳,若能在端午節當天的正午,因地心吸引力較強陽氣也最重時,能將生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便會鴻運當頭。不過科學家也挺煞風景的説,地心引力每天都是一樣的,只要仔細、小心點,還是可以隨時立起來的!
端午節,中秋節及農曆春節,是我國民間三大重要節慶日子,各家除了會做一些應景的食物外,也是個一家團圓的日子。我家七姐妹有五個人,在20多歲時均相繼離家到了新大陸;結婚或去求學。要想在這一天大家能團聚,真的是談何容易?但姐妹間彼此都還是相互關心。記得有一年,住在加州羅蘭崗的二妹,買了一些好吃的粽子,分送客戶並準備帶些給住附近的三妹嚐鮮。不意三妹家中是鐵將軍把門,人不在家。二妹在門口想找個地方把粽子留下,看了半天,最後決定掛在大門口的一棵樹枝上,既不會爬螞蟻又不會曬到太陽,二妹這才放心的離去了。2000年,我來美國探親,在兒子家彎著腰趴在浴缸旁洗泡粽葉,很不容易的做了一些肉多的粽子,拿給小六妹妹嚐嚐。我記得那次是我包得外表最不好看的一次,但是她還是跟我説:「很好吃,有媽媽的味道!」
爸爸在世時,因為有糖尿病不太能吃粽子,可是他每次都趁媽媽吃豆沙粽子時,伸出筷子偷嘴吃媽媽的紅豆沙。我偶而也會提醒他血糖會升高的問題,但有時想想,他都八十多了,偶而讓他滿足一下口腹之欲,又如何呢?結果真的沒過多少年,爸爸因腎功能衰竭就走了!
如今媽媽也在2019離開人間,我們七姐妹要想在端午節再聚在一起,已經也不容易了。現在只能大家把各自準備好的端節粽子,拍成美照,放在網路上與姐妹們共享,大家各自在家慶祝端午節。當然我這個做大姐的,更應該把與妹妹的關係搞好,這樣才不辜負爸爸在臨終交託給我的重責大任!


简体中文

那段端午节的回忆
(杨紫英)
一谈到过端午,心中不由得就想到要忙着包粽子。小时候大概十二岁,就跟着妈妈学包粽子,那时因妈妈喜欢吃甜食,所以大都是先从做豆沙粽子开始包。妈妈教我如何先把熬好的红豆汤,做成油亮乌黑甜美的豆沙。由於外面买的豆沙粽子,都是在搓成长条的豆沙饀内包有一条猪油,虽然粽子煮熟後,那油就煮化了,味道香一些,但是猪油对健康不好,所以妈妈才决定自己学做豆沙粽子。至於鲜肉粽子,妈妈做的也是包一条猪肉但是不加肥肉的湖州粽子,这样的做法,同样也是为了健康的缘故。妈妈从小是孤儿,由二娘带大,受的敎育也不多。但是她是个聪敏的人,很多事情没有人敎她,她只要在旁看看,回来自己再摸索一下便会了。像包粽子,她也是这样会的。我很佩服妈妈,因为在她的心中是没有「难」这个字的。我受妈妈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从小就跟在她身边学习,做个小帮手。妈妈的粽子形状很特殊,是三角形的,市面上很少见,她説是自己发明的。妈妈的豆沙粽子特别好吃,在她的朋友间是远近驰名。我婚後也把这些手艺传给了我的女儿,她更发扬光大之。她还会包小枣粽及台湾用水煮的南部粽和隔水蒸的北部粽呢!她做得既快又好,真所谓「青出於蓝而更胜於蓝」。
我小的时候,从老师那儿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因投汨罗江自尽,老百姓为了要鱼儿不要吃掉屈原,遂投粽子入江,希望鱼儿改吃粽子。後来女儿上小学到四年级,我为她花大钱,买了一部当时很有名的童话故事书「汉声小百科」,陪着她读这本书,希望她能正确的了解历史上我国民间节庆,例如端午节、春节的典故,以後好敎导她的孩子。如今她的儿女们虽然在美国生长,但都因女儿读了这套书後,现在可以教导孩子们而获益,让我中华民族历史得以传承,而且我的孙辈们全都能说流利中文,现在我很欣慰我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小时候也流行在端午要做香包,这也是要花一点心思。妈妈总是到那个做旗袍的上海师傅店裹,去跟他要一点裁旗袍剪下来的织锦缎子的布头,拿回家剪剪缝缝的把檀香粉雄黄粉及填充物塞进锦袋中,再缝上一条丝带,很快的就是个漂亮的香包,别在身上可以驱蚊虫及避邪保平安。妈妈擅女红,所以我们姐妹的香包都不一样。虽然後来也可到文具店, 买一份一份配好的彩色花纸及綉花线的劳作袋,回来照着说明书,也可做成非常可爱,滚着彩色丝线的纸粽子,但是我还是喜欢那充满「妈妈爱」的香包。後来我出嫁後有了女儿,市面上也到处可买到现成做好的一只只小老虎、小公鸡,甚至还有成双成对的鸳鸯香包供人采购。记得女儿都读国中了,但在外公眼里,她永远是小孩子。有一年端午节,爸爸还买了一只小老虎香包和博浪鼓送给她,女儿还嫌太稚气,但她不知道这是外公对她深重的祖孙情呀!後来女儿在美国出阁时,我还特别从台湾带了一对做工很细的鸳鸯香包,送给她讨个好彩头。直到现在大外孙女都已经18岁了,这一对鸳鸯还挂在他们车子的後照镜上,依然令人感觉艳丽温馨!

我还记得读小学时,家里姐妹都还是一个个小萝卜头,爸爸会叫我去中药店买一包雄黄粉回来,我看他拿起一个碟子,倒了些绍兴酒把雄黄粉和酒用一根筷子搅拌一下,然後叫我们姐妹一字排开。爸爸拿起筷子,蘸着雄黄酒在每个人额头上画一个「王」字,爸爸说,这样可以驱逐有毒的蚊虫和瘴气。説到雄黄酒,就使我想起小时候看的一部叫「白蛇传」的电影,剧中的主角书生许仙,他强迫女主角白蛇娘娘喝下「雄黄酒」後,她立刻现身为一条白色大蟒蛇的原形,吓得许仙一时昏了过去。那时看到这一段电影情节,在我幼小心灵上,才知道雄黄酒的厉害。
可惜这个喝雄黄酒的习俗,现在已不流行了,反倒是在端午节中午「立蛋」的人多了起来。相传,若能在端午节当天的正午,因地心吸引力较强阳气也最重时,能将生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便会鸿运当头。不过科学家也挺煞风景的説,地心引力每天都是一样的,只要仔细、小心点,还是可以随时立起来的!
端午节,中秋节及农历春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重要节庆日子,各家除了会做一些应景的食物外,也是个一家团圆的日子。我家七姐妹有五个人,在20多岁时均相继离家到了新大陆;结婚或去求学。要想在这一天大家能团聚,真的是谈何容易?但姐妹间彼此都还是相互关心。记得有一年,住在加州罗兰岗的二妹,买了一些好吃的粽子,分送客户并准备带些给住附近的三妹嚐鲜。不意三妹家中是铁将军把门,人不在家。二妹在门口想找个地方把粽子留下,看了半天,最後决定挂在大门口的一棵树枝上,既不会爬蚂蚁又不会晒到太阳,二妹这才放心的离去了。2000年,我来美国探亲,在儿子家弯着腰趴在浴缸旁洗泡粽叶,很不容易的做了一些肉多的粽子,拿给小六妹妹嚐嚐。我记得那次是我包得外表最不好看的一次,但是她还是跟我説:「很好吃,有妈妈的味道!」
爸爸在世时,因为有糖尿病不太能吃粽子,可是他每次都趁妈妈吃豆沙粽子时,伸出筷子偷嘴吃妈妈的红豆沙。我偶而也会提醒他血糖会升高的问题,但有时想想,他都八十多了,偶而让他满足一下口腹之欲,又如何呢?结果真的没过多少年,爸爸因肾功能衰竭就走了!
如今妈妈也在2019离开人间,我们七姐妹要想在端午节再聚在一起,已经也不容易了。现在只能大家把各自准备好的端节粽子,拍成美照,放在网路上与姐妹们共享,大家各自在家庆祝端午节。当然我这个做大姐的,更应该把与妹妹的关系搞好,这样才不辜负爸爸在临终交托给我的重责大任!



杨紫英,笔名,紫英。中华八闽文学社荣誉社长,《中国远山文学》、《闽南原创文学》特约作家。1949年在台湾出生,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曾由校方推荐获“台南市十大优秀青年”奖。2011年移居美国后开始写作,作品长期在美国最大的华人报纸《世界日报》、《世界周刊》、《华人》等报刊、杂誌刊登。其散文作品《爸爸,我爱您》和《妈妈的手》在大陆首届《精英杯》全国文学创作邀请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其散文作品《我的求学生涯》获《神州文学家园》首届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奬;散文《才德兼备的妈妈》获全国《精典杯》大赛二等奖,散文作品《婆婆的心愿》获《中华保灵杯》孝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散文《妈妈老年的操心事》获得《远山文学网》2021年母亲节征文,二等奖。散文《我送媽媽去遠行》获得《第一届“中华杯”原创文学大赛》三等奖与其堂兄蔚青合著出版文集《生命与爱的传承》。作品常见《中国远山文学网》、《渤海文学网》、《微文美刊》等各类微刊及公众号等。


“虎啸中国年·年味”征文大赛颁奖典礼暨壬寅年福虎闹中华艺术作品欣赏专场

中国著名作家刘岸长篇小说
《子归城》在喜马拉雅正式开播啦。
一件好事:从此刻起,直至整个春节,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听刘岸的《子归城》,不产生任何费用。叫限免。点开“节目”,就可以收听前六集。欢迎朋友们收听哈:
长篇惊悚|震撼 神秘 魔幻小说《子归城》

《子归城》,不可不读的小说
长篇小说《子归城》部分片段连载之一
长篇小说《子归城》部分片段连载之二
长篇小说《子归城》部分片段连载之三
长篇小说《子归城》部分片段连载之四
哪里可求《子归城》?请看这里:
龙宝书斋的店
刘小秃的书摊

扫码关注:【作家文刊】




屿上音乐(收徒)
屿上音乐·电脑壁纸·第一辑·Windows 11 原生壁纸
《血染的风采》,一首要被忘记的歌曲,如同那场战争,在我们的记忆中失去。


中华原创文学学会
国家主席2022新年贺词
歌曲《把根留住》
情侣姓氏头像
吴家姓氏头像
周家姓氏头像

魏能强 快手
ID: 1765474228



新加坡华人作家林剑、许利华诗歌作品集(一)
新加坡华人作家林剑、许利华诗歌作品集(二)
新加坡华人作家林剑、许利华诗歌作品集(三)
新加坡华人作家林剑、许利华诗歌作品集(四)
新加坡华人作家林剑、许利华诗歌作品集(五)《上帝的吻痕》——贺曾祥宇一周岁生日(林剑、许利华诗歌八首)


印度尼西亚作家麦伟成(北雁)诗歌:《正邪之战》
印度尼西亚作家麦伟成(北雁)诗歌:《正邪之战》
印度尼西亚作家麦伟成(北雁)闪小说:《守法》
印度尼西亚作家麦伟成(北雁)小小说:《千年的牢骚》
印尼作家麦伟成诗歌:《似梦似醒 悼亡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