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罗亭--鸣不平》前言
《罗亭》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作于1885年的长篇小说。它叙述了女庄园主拉松斯卡家接待了一位贵族青年罗亭,此人的举止谈吐令、母亲竭力反对,执意要随他出走,但罗亭在勇敢的少女面前反倒犹豫,退缩了。年少的我对此举百思不解,待懂了己成白发佝背老叟了。小说的结局,罗亭一事无成,在1848年的巴黎巷战中悲壮死去。
歌颂英雄,是人性使然,良知公道。向往英雄,是人心所向,时代前进的动力。然失败的英雄,往往被世人所漠视。为失败英雄正名,个人认为:这也许是屠格涅夫写《罗亭》的初哀吧!更是我写的《为罗亭-鸣不平》的心意哟。是啊,人生只要努力过就无憾,功过是非任人去说,何需耿耿于怀?大千世界伟人也好,小民也罢,谁没有七情六欲?同时皆有那光鲜一面,也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面!然人心向善,为家国去奉献,方可彰显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价值。爱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占有,也应包括奉献,甚至为之作出壮丽牺牲。综上所述,学习与借鉴,永远是引领世人走向光明的旗帜,我这则《为罗亭-鸣不平》的读书杂感,是赠于年迈自己一个曾经过往的剪影,也是个人迟到的领悟。若能给日后的年青人在成长路上,荣幸有小小参考的价值,那便是大喜过望,功德无量了。
王佐臣於二0二二年六月二十日上海家中
《为罗亭-鸣不平》
作者:王佐臣
我的青春时光有整整十年,是在崇明岛那个叫《前哨农场》的地方度过的。回首往事日子极其简单,乏味。白天往返于田头垅间忙碌农活,到了晚上属于自己休息与支配的时间时,又不甘混迹于寑室参加“打牌”和“侃大山”活动,记忆闪烁常独坐海堤,或伫立打谷场一角,或田头机耕道上眺望星空,叩问末来,放飞胸中苍白之梦的场景。依稀觉得那天边星星点点格外明亮,犹一双双会说话的眼睛,向灵魂示意,与情感交流。曾记否?收获过多少忘乎所以,甚至还会情不自禁轻轻呼唤一个个遥远并神圣的名子:时而庄周,布鲁诺,王安石,时而又转换成顾炎武,狄更斯,龚自珍等等,等等。当然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
真是应该好好谢谢罗亭,伴我度过了那个年代。更需要感恩这位罗亭先生,曾给不谙世事少年,诠释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大课。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至今,罗亭的影子总与我亲密无间携手春秋。我一向认为作为血肉之躯,除了礼仪及面子工程之外,人还是需要有讲真话的勇气,需要有自知之明的理性,还需要有大无畏的自我解剖精神。这三点往往说说容易,做到的却少之又少。世上大多数人都很难周全,是的,毋庸置疑。然罗亭的形象鹤立鸡群,在我心中光芒四射,风度翩翩。他成了我一生的偶像,与精神慰籍。每每重温屠格涅夫《罗亭》,最爱反复吟诵那段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罗亭闯入贵妇拉松斯卡雅客厅后的瞬间,他以其闪光的思想和磁场的言语,一下子震惊了在场所有的人。回回读到这儿,自己仿佛长了双翅,穿越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盘旋在那别具异域风味的庄园上空,聆听罗亭激情的讲演,尤其看到保守派在他面前无力反驳,并狼狈败下阵来的画面时,人顿时不由自主被他的勇气与才华所感染,所征服,大呼过瘾,痛快!特别是我读到庄园主的女儿娜塔里娅,暗暗倾慕于罗亭向他表白爱的这一页章节,更是热泪盈眶,喜出望外!纵观罗亭先生的品行能言善辩,不遗余力四处宣传自己的信念与真知灼见之外,除了征服过不少人的心,也赢得过美少女娜塔利娅的仰慕。面对既无钱财,又无地位的罗亭,米哈伊洛芙娜夫人当然是不许女儿和他往来的。然勇敢的少女娜塔利娅明确的告知罗亭,“宁可抛弃亲人和家庭,也要与他远走高飞“。让我倍感人格的力量,爱的浩瀚及伟大。
罗亭执着先进理念,浑身展露极高的美学素养。他关心底层人群疾苦,追求人性完美,并立誓要为血与火的理想奋斗终生。就这样一个磊落之人,近百年来却遭到不少的非议,说他“徒有天赋和才智”,却不懂运用。称罗亭则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甚至有的信口开河,诳叫罗亭这类人之所以不幸,“根子是脱离了现实,得不到人民支持”。我的看法与持此类批评意见恰恰相反。个人认为:倒是这些人,脱离了十九世纪农奴制邻国的社会大背景,忘记了罗亭是个人,而并非是神。况且屠格涅夫所塑造《罗亭》的本意,乃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作家将自己同时代的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巴枯宁、赫尔岑、格拉诺夫斯基等人的性格特征,甚至连自己的生平的活动轨迹,都融合到罗亭的身上。书中罗亭所参加的波科尔斯基小组,也是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莫斯科的文学哲学团体,斯坦凯维奇小组为原型刻画的。所以高尔基高度赞美:“罗亭是巴枯宁,赫尔岑的化身”,这个说法非常公正。我认为:罗亭不懈追求光明,不惧个人危险勇往直前,高举真理的旗帜,向腐朽,黑暗挑战那百折不挠的精神,堪称是人间真的勇士,无愧青年人的榜样。同时我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罗亭虽然有他闪光点,也有不可否认的缺陷和局限,尽管如此,但仍不失为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综上所述,他决不是那些一知半解,或睁眼说瞎话的人所说话的“多余人”',或“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罗亭他离开心上人娜塔莉娅此事,决非软弱,更不是胆小鬼,可怜虫。恰恰证明他从大爱出发,竭立平复内心苦痛,选择了为革命事业去牺牲个人利益,直至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壮举,问世上又有几人可及?
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对啊!这世间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混乱现像,多么令人心寒与痛苦啊!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违背良知,擅越道德底线。那些为了苟活甘做墙头草,一有风吹就两边倒,还有许多的“马后炮”,或“三年早知道”,好事都与他们沾边,坏事全向别人身上推,多么可憎哟!拿罗亭来说吧!他虽有时代的局限与个人不足之处,但他是英雄,失败的英雄。这个正面形象理应受到尊重,为人爱戴,而不该屡屡被抵毁。我此文目的,就是要大张旗鼓地为罗亭鸣不平,为古今所有失败的英雄致敬和唱挽歌。
【作者简介】
王佐臣,笔名尘缘,1953年出生,上海籍《全球汉语作家协会》理事《当代作家联盟》签约作家《江南诗絮文化中心》总编《中外诗人.上海分社》社长《凤凰美洲爱情诗社》常务副社长《中诗报五室》《华东诗社》《黑龙江诗社》等多家平台顾问《反抄袭联盟协会》副会长《中诗报贵州工作室》特邀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