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积极入世 期盼知音
【原文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上一章反映的是孔子的生死荣辱观,这一章紧接着谈孔子的处世观。我们说,孔子仁学最本质的精神是积极入世,认为济世利民既是读书人的天赋之命,更是有志之士人生价值之所在,这与道家独善其身的消极避世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孔子不仅自己努力追求仕途,而且教导弟子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学而优,则仕”,所以,后世儒生大都将出仕做官,建立功业,作为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而不遗余力地跻身仕途。但是,孔子认为,君子出仕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以推行仁道为目的,以实现大同理想社会为终极奋斗目标,因此,出仕的前提是最高统治者必须认同仁道、推行仁道,决不能为了出仕而与不仁道的统治者同流合污,如果那样,宁可不出仕!这一章就是孔子与子贡以“美玉”为喻,探讨人才“仕”与“隐”的问题。这一章,可以演绎成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老师啊,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您说是将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好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将它估价卖出去的好?”“韫椟”,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贾”指商人,“善贾”就是识货的商人。“沽”,卖出去的意思。子贡的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幽默感,他似乎对老师的“不仕”感到困惑不解,才提出此问,言下之意,是说老师您的学问道德这么高尚,为什么就不出来做官呢?就像一块极珍贵的美玉一样,藏而不用,有何价值?
孔子当然明白子贡的意思,因此,他立即回答他:“卖出去吧!卖个好价钱!我就是在等待识货的人呢!”

美玉只有卖出去才能显示出其价值,深藏闲置是毫无意义的。但美玉的价值只有识货的人才能知道,也才会珍惜。很显然,孔子极力主张弟子们出仕做官,肩负使命,将个人的仁德智慧用在济世利民、推行仁道的事业上,建功立业,体现出君子应有的价值。但他同时也为自己难遇知音感到苦闷,期盼有识之君能为自己施展治世才华,实现“天下归仁”的宏伟理想提供机会。于是,就自然地引出来下一章“旅居九夷”的想法:
【原文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一章可能是孔子决定率弟子周游列国之前讲的。孔子在鲁国政治很不得志,其仁学主张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若认可、推行,就产生了离开鲁国,到别的国家或地区开展文化启蒙活动,推广仁学的想法。去哪里呢?他首先想到了去东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那里与中原相比,文化、经济相当落后,政治形态相对原始、滞后,被认为是“蛮夷之地”。也许,他的周游列国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这一章是说,孔子想旅居九夷,有人就劝他说:“九夷这个地方太落后闭塞,怎么住啊?”孔子回答说:“只要有君子居住,还会落后闭塞吗?”
为什么有君子住,就不会落后闭塞了呢?因为君子会用自己的道德学问传播文化知识,启智愚蒙,所以,就不会再闭塞落后了。很显然,孔子认为,君子以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为己任,不但不会惧怕落后和愚昧,而且会教化、影响哪里的百姓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此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道理。这就是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所追求的修养魅力。
孔子周游列国的结果如何呢?从政治上讲,可以说是徒劳而返——他并没有取得任何一个诸侯国君的器重而施展他的政治才华,实现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梦想。哪么,是不是他就毫无所得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周游列国的结果使他对当时天下混乱的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仁道难以推行,天下难以太平的根本原因是从上古以来由人的本性以及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所形成的、经过尧舜禹的弘扬和实践所确立的以仁为核心的文化精神遭到了破坏,因此,要使天下归仁,最根本的就是要重新找回以仁为核心的文化精神,确立以人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否则,即使取得了治权,也平定不了社会。因此,他在晚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重新整理文化典籍的事业上,承担起来文化复兴的历史重任。历史事实也证明,孔子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儒学思想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漫长岁月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主流文化意识,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乃至亚洲等以汉文化为基本文化精神的国家和地区。下一章就给我们介绍了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之后所做的重点工作:
【原文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自卫反鲁”指的是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他从此结束了长达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专心致志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乐正”即重新调整《乐》的编排次序和篇章,意思是整理上古以来各个地区流传下来的乐曲,是这些乐曲成为一个较系统的乐典,后世流传下来的《乐》就是经过孔子整理的首部系统乐典。“雅”和“颂”都是《诗经》中的篇目,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意思是对《诗经》进行了整理,将各个篇目安排在合适的位置。
这一章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他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专心致志整理文化典籍,使上古流传下来的《乐》和《诗》才得到系统整理,使原来比较凌乱地篇章有了恰当的编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