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店里和风吹
张旭明

周末临近,正在手机上拜读协会曾淑娟的新作《北风屋场》,思绪被带到了孩提时代,流连忘返。既震撼于作者清醒的记忆,更沉迷于美女灵动的文字。此时,桌面电脑微信图标闪烁,碰巧收到了淑娟的邀请:“您什么时候有空?想邀请您到北风屋场指导一下”。稍后,又收到了山歌会长的通知:“周日去煤炭坝镇北风屋场采风”。

时值炎炎夏日,流火七月。空气静止,阳光炙烤大地。内心渴望一丝凉意,未免对“北风屋场”心驰神往。于是,在七月十日上午,一场璀璨阳光与北风屋场的浪漫相遇正式上演。
“这一场没有歇息的北风,在身后使劲推着我前行,凶猛地卷走我深藏心窝的思绪,把我吹到那个想起来就倍感亲切的故乡。此时,故乡早已成北风的根据地了吧”。因为作者这段文字,一路上,我拼命的煽动鼻翼,想嗅到北风的气息。

不料,车到站了,窗外还是一片热情。屋场建设理事会对来访者的接待和交流也是非常热烈;老组长准备的中餐,丰盛可口,让我们满头的大汗一直找不到暂停键。
憨厚朴实、沉默少语的曾望生,既是连任12年的老组长,也是北风屋场理事会七名成员之一。瘦弱单薄与起早贪黑,就是他理事形象的代名词。和他简短的交流,让我们明白了,这里的曾用名是“大丰店”,导航名是“码头上”,现名叫“北风屋场”。
自古以来,大丰店的村民习惯了向阳而生,依山而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祖辈们遗留下来的文明乡风代代相传--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热爱祖国,不忘家乡。
乡亲们口中的“大哥”曾志平,逢年过节拜访乡里乡亲,周济家乡弱小,几十年如一日;在外创业的乡贤,如刘明青、贺朝霞、廖彬等,听闻有建设大事或者红白喜事,总是放下手头一切,及时赶回大丰店。

历史是人民群众写的,但也离不开一些“猛人”对进程的推动。当百年煤城刮起了乡村建设热潮,一群大丰店人心潮澎湃起来,誓言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以安司机(贺福安)牵头的屋场建设理事会,每人自带现金,作为建设启动资金。安司机更是抛开个人的产业,全力投身建设一线。
大丰店里,和风吹起,家家户户都热情高涨。捐资的,筹工的,还有捐地的,十分踊跃。曾宪奇自愿拆除围墙和房屋;蔡希带着受伤的手臂,忍着伤痛参与屋场建设……
漫步屋场,谁都能感受到如火如荼的建设氛围,就连池塘里盛开的荷花,也随着和风翩翩起舞,摇曳多姿。

作者简介:张旭明,微信名九个太阳,宁乡市诗散文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